晚餐後,成绩尚未公布,但无形的压力笼罩在每个人心头。积分榜的悬念,要留到明天。
第二天上午,是个人赛的最後一部分——数理逻辑与建模能力测试。
这一部分更偏向思维强度和创造力。题目往往是开放性或半开放性,需要建立模型,进行严密的逻辑推演,甚至编写简单的算法求解。
考场气氛比昨天更加凝重。
试卷发下,第一题就让人倒吸一口冷气:【请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并预测在一个存在多种智慧生命形态丶且科技树发展路径迥异的虚拟星系中,文明初次接触後可能産生的长期演化趋势(包括合作丶竞争丶湮灭等多种可能性),并讨论该模型参数的敏感度。】
这已经超出了传统物理竞赛的范畴,涉足到复杂的系统科学丶博弈论甚至社会学假设。
程榭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放空了片刻,随即聚焦。他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在脑海中快速构建框架。
确定核心变量,定义相互作用规则,引入随机事件扰动……一个基于元胞自动机和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混合模型雏形在他心中形成。
他开始动笔,思路清晰,逻辑层层递进。公式丶算法流程图丶趋势分析图……庞大的构思被有条不紊地落实在纸面上。
君谦则选择了一个更偏向解析和博弈论的角度,他构建了一个多维参数空间,通过稳定性分析和相图来刻画不同初始条件下文明的最终归宿,论证过程充满了数学的严谨美感。
沈明明看到题目差点当场放弃,硬着头皮用自己最熟悉的微分方程模型去套,虽然显得稚嫩,但也算自圆其说。
孟子泽和徐梦雨也都竭尽所能,调动了所有知识储备。
三个小时的考试,对脑力的消耗是巨大的。当结束铃声响起时,不少人脸色发白,仿佛虚脱。
中午,个人赛的总积分排名终于在食堂门口的电子大屏上滚动公布。
气氛瞬间凝固,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寻找着自己的名字和学校。
榜首位置,赫然并列着两个名字,後面跟着相同的丶高得惊人的分数:
【1。程榭-南城十九中】
【1。君谦-南城十九中】
并列第一!
人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双星闪耀,以绝对优势领跑。
紧接着,
【3。徐梦雨-南城十九中】(第五名)
【4。孟子泽-南城十九中】(第十一名)
【5。沈明明-南城十九中】(第二十八名)
南城十九中,五人全部进入前三十!个人总积分,毫无悬念地高居榜首!
“牛逼!!”沈明明瞬间忘了疲惫,激动地锤了孟子泽一下,孟子泽也憨厚地笑了起来。
徐梦雨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弧度。
程榭和君谦看着榜单,表情依旧平静,只是眼神深处,都掠过一丝锐芒。并列?这意味着接下来的团队赛,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时刻。
李江和范烨激动得手都有些抖,强忍着才没失态。
其他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投来的目光,充满了惊叹丶羡慕,以及更强的战意。个人赛的辉煌已成过去,团队赛,是新的战场。
下午,团队赛的预备会议召开。
团队赛以学校为单位,五人一组。
团队赛的题目在会议结束时才正式公布——【设计并构建一个基于新型能源的小型生态系统维持装置,在限定能源和材料下,实现系统内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最大化稳定运行。】
题目综合了物理丶化学丶生物丶工程等多个学科,极具挑战性。
拿到题目後,核心小队立刻投入了紧张的讨论。
“能源是核心限制条件,”程榭指尖点着题目要求,“‘新型能源’,暗示我们不能用常规电池。太阳能?动能?或者其他环境能源?”
“生态系统涉及生産者丶消费者丶分解者,”徐梦雨补充,“需要选择合适的生物种群,构建食物链,并考虑物质循环,比如水丶碳丶氮。”
“装置的结构设计丶控温丶控光丶物质交换界面,都是工程难点。”君谦言简意赅。
三人围坐在活动室的白板前,思维高速碰撞。程榭主导整体架构和物理模型,君谦负责工程实现与控制系统,徐梦雨聚焦生物种群选择与生态平衡分析。
初步方案渐渐成型:利用高效柔性太阳能薄膜作为主要能源,辅以机械能收集装置(利用人员走动或环境震动);选择藻类作为主要生産者,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设计一个多层微流控结构的封闭装置,实现光丶热丶物质(水丶气体丶养分)的可控输运与循环……
方案宏大而精细,但实现起来难度极大。
“材料清单明天一早提交,制作期只有一天半。”程榭看着初步设计图,目光凝重,“时间很紧,容错率很低。”
团队赛,考验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协作丶应变和执行力。
夜幕降临,活动室的灯光亮至深夜。
程榭三人还在反复推敲细节,优化设计。沈明明和孟子泽等人则负责查阅资料,核对参数,准备辅助工作。
就在君谦起身去接水时,目光无意间瞥向窗外。楼下林荫道的阴影里,一点猩红的火星明灭——是烟头。一个模糊的瘦削身影靠在那里,似乎正擡头看着这扇亮灯的窗户。
他眼神一冷。
那个男人,像阴魂不散的幽灵。
他不动声色地拉上了窗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