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你的设计太棒了!充满了灵性!期待下次去中国,希望能和你还有谢教授当面交流!”
傅听寒显然不太习惯这样直接热情的夸赞,他有些拘谨地微微颔首,礼节性地回应道:“谢谢。欢迎你们来。”
说话间,他的目光下意识快速瞟了一眼身旁的谢昭,像是在寻求安慰。
“是的,我们也非常期待线下交流。”
谢昭将他这个小动作尽收眼底,无框眼镜後的桃花眼含笑,他端起咖啡杯,从容接话,“等项目进入下一阶段,我们会做好详细的接待安排。”
他的回应既展示了东道主的礼貌,又将交流限定在了工作范畴内。
谢昭很高兴傅听寒不再像以前一样,遇到陌生人或者遇到人就恨不得多起来,现在已经能应对这种简单的社交了,虽然还有些生涩。
但这已经够了。
适当的外部认可,对他建立自信有百利而无一害,相信这样慢慢克服这样的场景,接触多了,傅听寒就会从那种状态中走出来。
很快,会议重新开始。
傅听寒似乎因为刚才小小的互动和对方的认可,表现得更放松,也更自信了一些。发言的时候,声音都更平稳了,与对面团队的人眼神交流时也不再那麽躲闪。
是好事一茬。
……
三个月後,太平洋岛屿国家一片滨海湿地边缘。
咸湿的海风带着热带植物的气息扑面而来,阳光投下斑驳的光影。毗邻是一片候鸟栖息地,这里还拥有独特矿物成分的红色火山岩,风景宜人。
几顶临时帐篷下,谢昭丶傅听寒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海洋生物学家丶地质学家丶当地环保官员及施工方负责人进行现场会议。
谢昭穿着轻便的户外装,戴着安全帽,无框眼镜下的眼神锐利。
他手中的平板显示着国际海洋生态与地质研究博物馆的模型,上面清晰展示着整个建筑是如何建在这湿地之上,最大限度减少对地面的接触。
傅听寒则仔细核对着手中生态敏感区的分布图和地质勘察报告。
“谢教授,你们这个伸到水边的大玻璃走廊,施工的时候泥巴和沙子要是掉水里,把下游的珊瑚礁闷死了怎麽办?”
美方海洋生物学家艾琳娜博士指着AR模型,语气严肃,“还有这大楼晚上一亮灯,会不会把路过歇脚的候鸟眼睛晃花,让它们迷路撞上来?”
闻言,傅听寒立刻想调出此前计算好的数据报告拿出来解释,谢昭却微微擡手,指向湿地中一条几乎自然形成的水流通道上。
“艾琳娜博士,您放心。我们的搭建打算像搭积木一样,零件全在工厂里做好,运到这里直接拼起来,保证不在水里搅和,干干净净。”
谢昭语气沉稳自信,英语流利,“至于玻璃反光和晚上灯光,我们团队也想到了,专门贴了一层隐形膜,鸟类看不见那种光,不刺眼。这方案我们此前已经找动物保护专家确认过的,没问题。”
说完,他特意看向旁边以为一直没说话,但却很受当地人尊敬的本地老爷爷,语气更诚恳了些。
“我们建这个博物馆不是为了显摆技术,首要任务是保护好这块地方。”
谢昭直接将可能吵架的点全部转换了另一种说法,续道:“我们的目标也很简单,让这栋楼像本地长出来的植物一样,乖乖待着,不惹麻烦。”
这话一出,照顾了几乎所有人担忧的问题。傅听寒也满脸自豪崇拜地看向谢昭,凤眸亮晶晶的。
整个会议顺利结束,具体的施工要求及问题都一并解决了。
这麽大的国际项目周期很长,建筑师团队不可能天天钉在工地上,尤其是基础施工阶段。
遂谢昭趁着机会,带着傅听寒在岛上四处走走,直接带薪旅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