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周平安和柳亦繁之间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固定节奏。起初,大多是周平安乘机飞赴襄北影城,但几次之後,林娜丶陈锋和柳亦繁私下进行了一次复盘。
陈锋挠着头,对着记录本,脸上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不对啊。周总来影城这边的状态……太放松了,放松得有点不对劲。”
他努力寻找着准确的词汇来形容:“他一点都不像个砸了十几个亿的老板来视察工程进度,反而……特别像个来探班的。就那种,嗯……周末飞过来看女朋友的感觉,特别自然,特别……居家。”
林娜若有所思地点头,接过了话茬:“没错。在影城,他好像完全脱离了那个‘技术偏执狂’或者‘资本巨鳄’的角色。他会安安静静地坐在排练场旁边,一看就是半天,看亦繁走位,看灯光调试,眼神就跟普通男人看自己女朋友工作一样,带着点欣赏,还有点……怎麽说,闲适?”
她顿了顿,强调道:“最关键的是,他不再执着于那些技术参数了。他陪你散步,聊的也都是些日常琐碎,或者就是单纯评价一下你刚才某场戏的情绪对不对。这种状态,我们根本采集不到‘周幽王’那种权力顶峰的压迫感和疯狂内核。他在这里,像个……沉浸在恋爱假期里的普通人。”
柳亦繁沉默地听着,心中默认。周平安在影城的这种状态,确实让她也感到意外。那种专注的凝视,那种并肩散步时的闲适,都过于“正常”,以至于让她时常恍惚,几乎要忘记背後那个庞大而疯狂的项目。
“我们需要他处在自己的权力场里。”林娜最终裁定,“在他自己的地盘,他才是那个‘周幽王’。亦繁,你需要去容城,嵌入他的日常。”
柳亦繁沉默片刻,开口道:“在他自己的环境里,他或许会更……松弛,也更真实。”她想起在容城电池厂,他谈及大学时代海报时那种罕见的坦然,以及实验室里那种纯粹的丶不容置疑的专注。
“你需要去容城。”林娜做出决定,“嵌入他的日常环境里。那里才是他世界的核心,我们需要你在那里进行‘田野调查’。”
柳亦繁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一次周平安例行询问见面时间时,她非常直接地提出了这个想法,语气专业得像是在调整一个拍摄方案:“周总,我和林导讨论过,为了更好地理解项目核心的‘状态’,我可能需要更多地在您的环境里进行体验和观察。下次会面,能否安排在容城?”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两秒,并非犹豫,更像是在快速评估这个请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可以。”周平安的回答简洁如常,“时间确定後通知我,我让车接你。”
他接受了这种设计,仿佛这只是该项目进程中一个必要的细节调整。
于是,模式调转。之後几乎每周,都是柳亦繁飞往容城。
她会出现在安平电池厂那间极度简洁丶充斥着技术图纸和样品模型的办公室里,看他与工程师们用她完全听不懂的术语快速交流,眼神里是一种沉浸式的丶近乎燃烧的专注。
她会在他那个由旧厂房改造丶略显简陋的实验室里,听赵峰大嗓门地讲解最新的分子锚定技术演示,而周平安偶尔插入的几句解释,总能将复杂的概念剥离心至最核心的底层逻辑,冰冷而精准。
他们也会在容城那些看似普通的餐馆吃饭。周平安对食物没有太多要求,选择的标准更近乎“高效”——干净丶就近丶不用长时间等待。用餐时,他的话依然不多,但话题偶尔会跳出技术或项目,变得极其……日常。
他会注意到她多看了某道菜一眼,然後默不作声地将转盘停在她面前。他会在她偶尔被辣到时,自然地递过冰镇的纸巾,动作没有任何刻意,仿佛只是流程中的一个必要步骤。
柳亦繁恪守着“传感器”的职责,冷静地观察丶记录。她看到他在自己王国里的绝对掌控与自如,那种状态与在影城时判若两人。这里的他,更接近林娜和陈锋想要捕捉的“周幽王”内核——一个用理性构建世界并运行其间的丶孤独的王。
这种频繁的丶单向的奔赴,很快就不再是秘密。
除了深知内情的林娜和陈锋,周围的大部分人——安平电池的员工丶柳亦繁团队里不知情的助理丶甚至行业里嗅觉灵敏的人士——都已经自然而然地认定他们是一对了。
逻辑链条无比清晰:百亿身家的科技新贵,为他青年时代就倾慕的顶级女星豪掷亿金打造专属电影项目,女方频繁现身男方公司所在城市……这几乎是世俗剧本里最顺理成章的桥段。
连无孔不入的狗仔队也闻风而动,开始在容城机场长时间蹲守。他们多次拍到了柳亦繁——戴着墨镜,穿着低调,有时独自一人,有时由一位干练的女性陪同——走出抵达通道的画面。
照片被模糊地刊登在八卦周刊和社交媒体上,配以各种猜测性的标题,进一步坐实了外界的想象。
两人对此都心知肚明,但从未有任何回应。
周平安是不在意,这些喧嚣与他无关,也无法触及他世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