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spring怎么读 > 第 40 章(第2页)

第 40 章(第2页)

而我,将继续耕耘这片,介于理性与直觉丶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无限广阔的土壤。《星尘着陆》的完成,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涟漪缓慢却有力地扩散开来。老藏家的果断收藏只是一个开始。Maria将作品的高清图像和创作过程记录发给了几位欧洲重要的策展人,很快便收到了两个国际级双年展的参展邀请,虽然都还是初步意向,但已足以在圈内引起不小的震动。

林助理变得异常忙碌,电话和邮件应接不暇,处理着突然增多的媒体采访请求丶画廊合作咨询丶以及纷至沓来的收藏问询。他依旧保持着高效的冷静,但眉宇间那份属于职业经理人的锐利光彩,愈发明显。

“张先生,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更系统的作品发布和市场策略了。”他拿着一份初步的方案来找我,“目前的关注度是机会,但也需要引导,避免过度消耗。”

我看着那份条理清晰的方案,上面罗列着媒体计划丶展览档期丶版数控制丶价格体系……像一个精密的産品上市规划。艺术的纯粹性与市场的运作机制,第一次如此具体地摆在我面前,需要我做出抉择。

“展览邀请可以谨慎考虑,选择与理念契合的。”我沉吟片刻,指了指方案上关于媒体宣传的部分,“但宣传不必过度。作品自己会说话。价格……你和专业顾问商量着定吧,我相信你的判断。”

我不想被过早地标签化,也不想让创作被市场需求绑架。但我也明白,适度的运作是让作品抵达更多人的必要途径。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林助理点点头,没有多言,收起方案:“我明白。会把握好尺度。”

王锐对突如其来的“成名”反应最为有趣。他实验室的同事不知从哪里看到了报道,跑来问他是不是就是那个和艺术家合作搞出“星尘合金”的科学家。他既有些窘迫,又掩不住一丝自豪,给我发邮件说:「没想到我们的‘副産物’比主课题还受关注。」

我们依旧保持着频繁的技术交流,新材料的成功激起了他更大的研究热情,开始着手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并郑重地将我的名字列为合作者。这种来自科学共同体的正式认可,让我感到一种别样的踏实。

陈洄的反馈则最直接。她发来一份长达十几页的PDF,是某个顶级材料科学期刊的投稿格式模板,附言:「论文写完了可以投这个。影响因子够高,免得被当作花边新闻。」

我看着那冷冰冰的模板和那句典型的“陈洄式”关心,哭笑不得,却又觉得无比受用。

我刻意保持着工作室内部的寂静。我将《星尘着陆》交付给老藏家後,工作室中央空出了一块。我没有急于用新的作品去填补,而是让它空着。

我需要消化。消化这次成功带来的所有东西——认可丶诱惑丶压力丶以及更深层的自我审视。

我重新拿起速写本,但不再画具体的结构或材料。我开始画一些极其抽象的东西——流动的光线,扩散的波纹,交织的力场……像是在尝试捕捉那种推动我不断向前的丶无形的内在能量。

我也花了更多时间在基金会。成功带来的知名度,让基金会的申请数量和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评审工作变得更加繁重,但也更有价值。我看到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带着未被驯服的野气和真诚的探索欲,试图用艺术回应这个复杂的世界。

我尽力为他们提供支持,不仅是资金,更多是经验上的分享和观念上的鼓励。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也重新确认了自己创作的初心。

时间悄然滑入初夏。一个普通的周二下午,我正对着速写本上一些混乱的线条发呆,门铃响了。

是快递。又一个国际包裹,不大,但包装异常考究。寄件人信息栏只打印着一个陌生的海外画廊名字。

我有些疑惑地拆开。里面不是画册或资料,而是一个扁平的丶用黑色天鹅绒包裹的盒子。打开盒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枚胸针。

胸针的造型极其简洁,却让人过目难忘——是一段被轻微扭曲的丶却依旧保持着基本形态的DNA双螺旋结构,用某种白色的金属(可能是铂金或白金)制成,表面处理成哑光质感,在黑色天鹅绒的衬托下,散发着冷静而神秘的光芒。

盒子里没有卡片,没有说明。

我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DNA双螺旋……这让我瞬间联想到陈洄,联想到她从事的领域,联想到她那句“有些人有些事永远不能也不该被纳入计算”。

是她吗?可这风格……不像她那种充满工业感丶结构感的手法。这枚胸针虽然简洁,却带着一种……近乎生物感的优雅和一种深藏的丶隐喻性的温度。

我拿起胸针,指尖传来金属的微凉。它很轻,做工无可挑剔。

谁会寄来这样一件东西?用意何在?

我仔细查看了包裹的外包装,寄件画廊的名字很陌生,网络上能查到的信息也极少,似乎是一家新成立的丶专注于科技与艺术跨界的小型机构。

谜团。

我将胸针放在工作台上,与王锐带来的“星尘合金”样本丶陈洄的雕塑照片并置。

它像一个突然闯入的丶带着密码的陌生客。

是挑衅?是试探?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连接?

我凝视着它,心中没有答案,却也没有不安。

反而有一种……奇异的丶被挑战的兴奋感。

或许,下一个阶段,不再是关于材料,关于结构,而是关于更本质的东西——关于生命,关于信息,关于那些构成我们存在的丶最基础的密码。

以及,我们如何用艺术,去解读,去干预,甚至去重新编码它。

窗外,夏日阳光正好。

工作室里,那枚小小的DNA胸针,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句无声的提问,等待着一个,用作品来回答的——漫长旅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