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spring festival > 母亲(第1页)

母亲(第1页)

母亲

雪景图完成後,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将它取下收好,或是钉在墙上。它就留在画架上,那一点微小的暖黄在清冷的白色调中,像一个沉默而固执的宣告。

日子继续以一种新的节奏流淌。临摹黑墙丶绘制记忆碎片丶处理基金会事务丶偶尔与陈洄邮件往来丶甚至开始尝试像那天一样描绘窗外的实时风景——这些活动填充着我的时间,它们彼此交织,形成了一种复杂而稳定的结构,支撑着我,不再让我坠入最初的虚无。

对那面黑墙的临摹接近尾声。越到後面,我下笔越是迟疑。并非因为疲惫,而是意识到,当最後一块区域被复制到纸上,这项漫长的仪式便将宣告结束。我有些抗拒这个终点。它已成为我每日与那个激烈过往对话的固定通道。

最终一块区域,我选择了那一点灰紫的周围。那是整个墙面情绪风暴的中心,却也是最柔软丶最微妙的所在。我用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调配出尽可能接近的颜色,笔触极轻极慢,仿佛怕惊扰了什麽。当最後一笔完成,我放下笔,後退几步。

整面墙的“副本”,以无数张或大或小的纸片形式,密密麻麻地覆盖了侧面的墙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庞大而冷静的丶关于一场情感地震的等高线图。我站在那里,看着这面“分析之墙”,再看向对面那面原始的丶“发生之墙”,一种巨大的完成感包裹了我,同时也带来一丝淡淡的失落。

仪式结束了。但修行或许才刚刚开始。

我将所有临摹稿小心取下,按顺序整理好,用archival级别的无酸盒妥善收藏。它们是我的“黑经”,一部用视觉语言写就的丶关于如何幸存下来的私密文献。

工作室忽然显得空旷了许多。

这时,基金会资助的那个年轻雕塑家发来了消息。附上了一张照片。不再是之前那种绝望的半成品,而是一件已经浇筑成型的金属作品。

那是一块被重新塑造的丶扭曲的铜片,表面经过复杂的处理,既有被暴力挤压的痕迹,又有极其光滑丶反射出微妙光线的曲面。它确实如他所说,呈现出一种“难过又漂亮”的奇异质感,沉默而充满力量。

邮件里,他写道:「谢谢您。那句话,比任何技术指导都有用。它还在那里,那种感觉。我抓住了。」

我看着照片,久久无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在胸腔涌动,比喜悦更厚重,比欣慰更复杂。这是一种确凿的丶超越了个人悲伤的连接感。周禹留下的资源,经由我的手,在这个陌生的年轻人那里,结出了一颗小小的丶坚韧的果实。

我回复:「很棒。继续。」

---

春节临近,城市弥漫着一种喧闹而疏离的气氛。万家灯火的团圆景象,于我而言,像隔着玻璃观看的无声电影。

母亲打来电话,语气小心翼翼,试探着我是否回家。往年的这个时候,周禹总会提前安排好一切,陪我回去,用他那种得体又周到的方式,化解我与亲戚间略显生疏的尴尬,让母亲安心。

今年,只有我。

我握着电话,看着窗外渐次亮起的灯笼,沉默了几秒,然後说:“回。我自己回。”

电话那头,母亲明显松了一口气,又立刻絮叨起来:“好好好,妈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红烧蹄髈,今年腌的腊肉也好吃了……一个人路上小心,东西别带太多……”

挂了电话,我深吸了一口气。独自面对那些关切又难免带着探询的目光,并非易事。但我知道,我必须去。为了母亲,也为了自己。

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周禹的墓地。这不是清明节,墓园里几乎没有人。冬日的阳光斜照着一排排冰冷的石碑,显得格外肃穆寂静。

他的墓碑很简洁,只有名字和生卒年月。我放下带来的那幅他画的绿萝水彩的小幅复制品(原件被我珍藏了起来),还有一小枝新鲜的冬青,红果在灰白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

我没有说话,只是站了一会儿。风很冷,吹在脸上干涩刺痛。但心里很平静。

“我要回去陪我妈过年了。”最後,我轻声说,像一句普通的告别。

转身离开时,脚步没有来时那麽沉重。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