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springerlink > 第 40 章(第1页)

第 40 章(第1页)

第40章

新材料的最终测试数据像一纸判决书,冰冷而精确地肯定了之前的努力。王锐在电话里的声音难得地透出兴奋:“成了!各项参数基本达到预期,甚至部分超出!样品我明天带给你!”

第二天,他如约而至,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密封的透明样品盒。盒子里躺着几块指甲盖大小的金属块,表面呈现出一种奇特的丶介于哑光与微光之间的质感,颜色是深邃的丶带着细微颗粒感的银灰色,仿佛将星空碾碎後凝固而成。

我接过盒子,指尖能感受到金属传来的微凉。这不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任何一种材料,它是被知识与意志共同锻造出的丶独一无二的“物种”。

“给它起个名字吧。”王锐推了推眼镜,眼神期待。

我看着那小小的金属块,它凝聚了无数次的失败丶调整丶以及两个不同领域思维的碰撞。“就叫‘星尘合金’吧。”我说。名字带着一丝诗意的浪漫,却也暗合了其成分的复杂与起源的微观。

有了确定的材料,三维模型终于可以从虚拟走向现实。我将模型数据导入工坊的大型3D打印机,选择“星尘合金”粉末作为耗材。打印过程缓慢而催眠,激光束一层层地烧结着金属粉末,构件在成型平台上逐渐升高,像一个从虚无中被逐渐召唤出来的实体。

等待打印完成的时间里,我开始准备其他的组成部分。我挑选了一块厚实的丶表面带有天然风化纹理的黑色玄武岩板。岩石的古老丶沉重丶与生俱来的历史感,与“星尘合金”的人工丶精密丶未来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计划将3D打印出的复杂金属结构,以一种看似脆弱却实际经过精密计算的方式,锚固在这块原始的岩石基座上。

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并置——大地与星空,过去与未来,自然与人工。

开放工作室访问带来的馀波渐渐平息,艺术圈的目光转向了新的热点。但我能感觉到,一种缓慢而坚实的认可正在积累。那位老藏家又来过一次工作室,安静地看了很久正在打印的构件和那块玄武岩,没有多问,离开时只说了句:“期待成品。”

李薇的公司似乎在那次地産项目後便没了太大动静,林助理的定期简报里,关于她的部分越来越简短,最後变成了“无异常动态”。她仿佛真的成为了一颗远去的小行星,消失在我关注的视野边缘。

生活的主旋律,完全被这件新作品的制作过程占据。3D打印完成後的後处理——去除支撑材料丶表面打磨丶与岩石基座的连接——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细的操作。我常常在工坊里一待就是一整天,满身金属粉尘,耳朵里充斥着各种工具的噪音。

但这种身体上的劳累,伴随着精神上的高度满足。看着那个在电脑屏幕上诞生的抽象结构,一点点在手中变成可触摸的丶具有重量和质感的实体,这种创造的快感,无以伦比。

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尝试用特殊环氧树脂将金属结构与岩石粘合时,比例计算失误,导致粘合强度不足,差点让耗费巨资打印的构件摔毁。惊出一身冷汗後,我只得寻求更专业的帮助,联系了博物馆级别的文物修复专家,学习更可靠的锚固技术。

挫折也是养分。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材料的特性和技术的边界。

一个春寒料峭的傍晚,我终于完成了最後一道工序——调整灯光。精心设计的射灯从不同角度打向作品,冷白色的光线勾勒出金属结构的每一个复杂切面,在其表面折射出细微而璀璨的光芒,如同真正的星尘。而岩石基座则在灯光下呈现出沉静丶厚重的质感。

我关掉工坊的大灯,只留下作品上的照明。

那一刻,整个空间仿佛都暗了下来,只有那件作品在黑暗中熠熠生辉。金属的精密与岩石的粗粝,光的冷冽与影的深沉,未来感与永恒感……所有矛盾的元素在此刻达成了某种危险的丶却又极其和谐的平衡。

它静默地矗立在那里,不再仅仅是一件物品,而像一个微缩的宇宙模型,一个关于起源丶存在与未来的无声提问。

我久久地凝视着它,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情绪。激动,平静,骄傲,以及一丝完成重大使命後的虚脱。

我给这件作品命名为:《星尘着陆》。

然後,我拿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

分别发给了王锐,陈洄,Maria,还有那位老藏家。

没有附上任何文字解释。

几分钟後,手机开始接连响起。

王锐回复了一连串惊叹号和复杂的材料学表情符号。

陈洄的回复一如既往的简洁:「光学反射率数据理想。结构稳定性通过视觉评估。」

Maria回了条长长的语音,语气激动,夹杂着德语和英语的赞美。

老藏家直接打来了电话,声音沉稳却难掩欣赏:“张先生,这件作品,我要了。请务必留给我。”

听着电话那头确定的声音,看着黑暗中那件凝聚了无数心血的作品,我缓缓吐出一口气。

我知道,

这不仅仅是一件作品的完成。

这是一个阶段的总结,

更是下一个旅程的起点。

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下,城市华灯初上。

工作室里,只有《星尘着陆》在静静发光,像一枚嵌入现实世界的丶来自未来的种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