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spring up是什么意思 > 李薇(第1页)

李薇(第1页)

李薇

飞机穿透厚重的云层,下方是欧洲大陆连绵的丶绿意盎然的春末景象,与离开时北京初现的燥热截然不同。一种陌生的丶混合着燃油和清洁剂气味的空气涌入机舱。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并未带来太多疲惫,反而有一种脱离地心引力般的恍惚感。

落地,过关,取行李。巨大的行李箱和那两幅精心包裹的画作顺利出现,让我松了口气。按照指示牌找到接机点,一个举着写有我名字牌子的丶身材高大丶留着络腮胡的男人正等在那里。

“张?”他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确认。“是的。您好,是Klaus吗?”我努力让发音准确。“欢迎来到鲁尔区!”他露出爽朗的笑容,一把接过我最重的行李箱,“车在外面。Maria已经在工作室等你了。”

Klaus是驻留项目的协调员之一,负责接待和後勤。车子驶出机场,沿着高速公路疾驰。窗外是典型的欧洲田园风光,整洁,安静,甚至有些单调。与北京的喧闹庞杂相比,这里像另一个次元。

约一小时後,景色开始变化。出现了巨大的丶锈迹斑斑的钢铁结构,高耸的烟囱,废弃的铁轨和厂房。它们沉默地矗立在绿地之间,有一种被时间凝固的丶壮丽的衰败感。这就是我将要工作和生活数月的地方——一个曾经的工业心脏,如今的艺术飞地。

车子停在一栋由旧厂房改造的巨大建筑前。红砖墙,巨大的金属门,高窗。一个穿着工装裤丶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後的中年女人正站在门口,是Maria,项目的艺术总监和技术支持负责人。

她的握手有力,眼神锐利而直接,快速打量了我一下,便用流利的英语说:“欢迎。你的工作室在二楼,采光最好的一间。先安顿,休息,倒时差。明天我们再详细聊创作计划。”她语速很快,没有任何多馀的寒暄,指向性明确。

工作室极大,挑高惊人,还保留着工业建筑的粗犷结构,但配备了专业的灯光和通风系统。一面墙几乎是整块的玻璃窗,望出去正对着一个巨大的丶已经停用的高炉,在傍晚的天光下呈现出一种沉默而强大的存在感。

我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工作室里,行李箱立在中央,画作靠在墙边。巨大的空间反衬出个人的渺小,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兴奋感同时袭来。

手机连上本地网络,信息提示音接连响起。大多是项目相关的欢迎邮件和注意事项。还有林助理例行公事的确认抵达邮件,以及母亲发来的丶询问是否平安的语音。

我一一回复。

然後,我点开了陈洄的对话框。上一次联系还是登机前。我拍了一张工作室窗外的巨型高炉照片,发了过去。

「到了。工作室很大,窗外风景…很硬核。」

没想到,几分钟後,她居然回复了。通常她那边有时差,回复不会这麽快。

「效率很高。环境符合项目描述。开始构思了吗?」

我正斟酌着怎麽回答,她的下一条信息紧跟着进来了,语气似乎与平时讨论学术时有些微不同,带着一种罕见的丶近乎无奈的吐槽意味。

「另外,有件事。你记得周禹那个同级不同班丶据说高中就见过一面丶後来在某次行业论坛上遇到後就一直试图联系我的女同学吗?李薇。她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我认识你,打听你的近况,问得非常…细致。持续一段时间了。」

我看着屏幕,愣住了。

李薇?这个名字像一枚沉入水底很久的鹅卵石,突然被水流冲回岸边,带着模糊而又具体的凉意。我努力在记忆里打捞。高中时代,隔壁班……似乎是有这麽一个人。印象很浅,只残留一个大概的轮廓——成绩很好,似乎担任过学生干部,偶尔在年级大会上作为优秀代表发言,是那种典型的丶和周禹一样活在“别人家孩子”光环下的存在。一面之缘?我毫无印象。

她怎麽会找到陈洄?又怎麽会来打听我?

一种极其怪异的感觉浮上心头。我和她的生活轨迹,在高中毕业後就应该如同平行线,再无交集。周禹的离去,更是在我们之间划下了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她此刻的“打听”,像是一种不合时宜的窥探,带着某种令人不适的冒犯感。

我皱了皱眉,回复陈洄:「李薇…有点印象。她打听我什麽?」

陈洄的回复很快,带着她特有的冷静刻薄:「无非是些‘过得好不好’丶‘现在在做什麽’丶‘有没有什麽需要帮忙的’之类的标准句式。但追问的深度和频率超出了正常社交关怀范畴。语气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显关心又不至于太过界,很符合她一贯的‘优秀’做派。需要我替你回绝吗?我很擅长这个。」

我几乎能想象出陈洄面无表情打出这些字的样子,以及她那句“我很擅长这个”背後可能蕴含的丶让对方无地自容的锋利言辞。

「谢谢,暂时不用。」我回复道,暂时压下心里的那点异样,「先看看她到底想做什麽。你那边方便吗?会不会太打扰你?」

「不影响。」陈洄回得干脆,「只是觉得有必要告知你。她的行为逻辑不在我的常规理解范围内。保持警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