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放下信纸,对冬雨道:
“让郑明荷把守备军分一半给王木匠,就说是‘保护窑厂安全’。
再让张大人从户部调一批粮,说是‘给学堂的储备粮’,直接送到周先生手里,不用经过县衙。”
顿了顿,她又添了句。
“告诉周先生,把孩子们读书的样子画下来,给我寄回来。”
而此时的东宫,顾凤安正看着暗线传来的密报。
见县太爷故意刁难,她指尖在“贪墨赈灾款三千两”那行字上停了停,对谋士道:
“把这信送到白露手里。”
三日后,御史白露的弹劾奏折摆在了顾皓月案头。
证据确凿,连县太爷去年给李太傅送礼的账本都附在后面。
顾皓月震怒,当庭下旨。
“三州所有刁难学堂的官员,一律革职查办!由采薇从流民中选贤能暂代,待事了后由吏部考核任用!”
旨意传到三州那天,周先生正在破庙里教孩子们写字。
一个梳着总角的孩童举着炭笔,在墙上写了个歪歪扭扭的“民”字,忽然问:
“先生,‘民’字后面,是不是‘主’字?”
周先生一怔,望着窗外刚放晴的天空,忽然笑了:“是,也可以是‘国’字。”
王木匠的窑厂前,新烧的青砖码得整整齐齐,亲兵守在门口,地痞再不敢来闹事。
他摸着棱角分明的砖块,对工匠们道:
“这砖要砌得结结实实,让后世都知道,有群流民,在这里建起了学堂。”
静心苑里,顾欣然听到三州官员被革职的消息,一口血呕在帕子上。
侍女吓得尖叫,她却盯着帕子上的血迹,喃喃道:
“不可能李太傅怎么会”
她不知道的是,李太傅此刻正跪在顾皓月面前,额头抵着冰冷的地砖。
顾皓月手里捏着他给县太爷的密信,声音冷得像冰。
“你以为朕不知道你背后那些勾当?世家?在朕的天下,只有百姓,没有什么世家!”
而东宫的棋盘上,顾凤安落下最后一枚白子,黑子被围得水泄不通。
她望着棋局,忽然轻声道:
“顾采薇,这一步,你走赢了。”
都城的王府里,顾采薇收到了周先生寄来的画。
画上,破庙里的孩子们围着石桌读书,窗外的阳光透过窟窿照进来,像撒了一地碎金。
她拿起笔,在画旁题了一行字:
“教育兴,则国兴。”
笔尖落下时,仿佛能听到三州学堂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穿过风雨,越过山峦,直抵人心。
三州学堂的炊烟,渐渐和着晨雾升了起来。
周先生站在新落成的学堂门口,看着孩子们背着用粗布缝的书包往里跑,书包里装着顾采薇让人送来的笔墨纸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