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太神奇了!”吴小雨差点叫出声。
这可比什么抖音特效酷炫多了!
她兴奋地想拍照,个朋友圈,标题就叫“赛博朋克版下雨天”,肯定能收获一堆赞。
但转念一想,不行!
这事儿太玄乎了,说不清。
万一被人当成神经病,那就糗大了。
她强忍住拍照的冲动,四下张望了一下,现旁边有一根电线杆。
她从书包里掏出一把小刀,在那块被震松的井盖上刻了一个编号,然后在电线杆底端也刻下了同样的编号。
就像埋下一颗静默的种子,等待着破土芽的那一天。
再说赵工这边,最近也遇到了一件怪事。
他收到了一封匿名快递,里面是一张手绘的管网图,上面标注了三个“非机械震源”。
笔迹很陌生,但图上标注的坐标,竟然和吴小雨标记的十七个节点高度重合!
“这是谁啊?这么懂行?”赵工挠了挠头,一脸疑惑。
他没有向上汇报,这种“灵异事件”说出去肯定没人信,搞不好还会被当成神经病。
但他心里总觉得这事儿有点蹊跷。
于是,他偷偷调取了近半年的管道人工听音日志,逐条比对异常频段。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他现,每逢整点收工的三击声响起,周边三公里内至少有两处管道会出现o赫兹以下的次声波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种次声波人耳是听不见的,但仪器却能捕捉到。
“这可太有意思了!”赵工的“技术宅”属性瞬间被激活。
他悄悄改装了一台废弃的巡检车,把里面的拾音装置改造成高灵敏度的次声波接收器,设定自动录制并加密存储。
为了不引人注意,他给存储这些音频文件的文件夹起了个特别的名字——“老陈的节拍”。
老陈,就是陈伯远,那个退休的物理老师。
赵工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起他,也许是因为老陈以前经常在管道附近溜达吧。
林小满最近也挺忙的。
她受邀参加一个“数字人文论坛”,主办方希望她展示“闭嘴行走”项目的可视化成果。
“闭嘴行走”是她一直在做的一个声音记录项目,旨在通过声音来还原城市原本的样貌。
为了这次论坛,她准备了很久,收集了大量的音频素材,制作了精美的热力图和频谱动画。
但在演示前夜,她突然做了一个决定——她把所有的热力图和频谱动画全部删除了,只保留了一段原始音频。
这段音频,正是刘婶收工的三击声。
论坛上,林小满站在台上,面对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播放键。
寂静。
只有单调的三击声,一遍又一遍地循环播放。
现场的技术人员反复检查设备是否故障,观众们也开始躁动不安。
“这是什么呀?放这个干什么?”
“这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十分钟后,观众们开始面面相觑。
有人开始无意识地轻叩桌面,似乎在寻找某种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