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佳最近有点焦头烂额,倒不是德云社的事儿,而是被一纸“智慧城市人文模块优化座谈会”的邀请函给弄懵了。
优化?
优化啥?
德云社的相声要接入智能ai?
想想那画面,郭老师一张嘴:“今天咱聊聊人工智能……”台下观众:“吁!”
她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去会会这帮“优化大师”。
座谈会现场,ppt做得那叫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配色科技感十足,就是内容……于佳佳差点没忍住笑出声。
大屏幕上,一段剪辑过的视频正在播放。
画面里,是德云社布会现场,五百风铃齐鸣,步行街的感应灯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随着铃声闪烁跳动。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这就是我们‘环境情绪反馈系统’的初代原型!”一个西装革履的家伙站在台上,激情澎湃地解说着,“通过对城市声景的捕捉和分析,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互动,构建更加智能、更富有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
于佳佳听得直翻白眼,心说:这也能行?
这都能立项?
这帮人是懂“智能”还是懂“人文”啊?
怕不是ppt做得好罢了!
果不其然,接下来就是宣布立项开“城市节律照明工程”,听起来非常高大上。
于佳佳看着台上那些一本正经的脸,忽然觉得有点荒诞。
他们真的相信这些吗?
还是只是在玩一场名为“政绩”的游戏?
轮到讨论环节,于佳佳清了清嗓子,笑着说:“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方案都非常棒,我只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这个‘城市节律照明’,能不能别设触阈值?让灯自己学会什么时候该闪,就像……就像谈恋爱一样,感觉对了,自然就亮了。”
会场里安静了一瞬,随后响起一阵略显尴尬的笑声。
于佳佳耸耸肩,心想:反正我是说了,听不听是你们的事儿。
散会后,她立刻给秦峰拨了个电话:“喂,老秦,帮我个忙,搞点小玩意儿……”
与此同时,市职高市政工程班的新生吴小雨,正面临着入学以来的第一个挑战——绘制步行街地下管网简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电子探管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底下的同学们也纷纷拿出设备,准备大显身手。
吴小雨却默默地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手绘的图册,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管线的走向和节点。
这本图册,是她花了三年时间,跑遍了步行街的每一条小巷,一点一点记录下来的。
“吴小雨,你干什么呢?不用仪器,你打算用手刨啊?”老师瞥了她一眼,语气带着一丝不屑。
吴小雨没有理会老师的嘲讽,只是抱着图册,默默地蹲守在步行街东口,一连三天。
她仔细地记录着每一次敲击后,探管仪的误差波动,试图找到最精确的管线位置。
第四天,她终于忍不住站了出来,当众指出教材标注的“甲五段耦合点”实际偏移了米。
“不可能!你一个新生,懂什么?”老师脸色铁青,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吴小雨不慌不忙地拿出三年来的井盖松动痕迹照片,一张张地展示给老师看。
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每逢暴雨,教材标注的位置都会出现积水塌陷,而她手工标记的位置却安然无恙。
老师的脸色由青转白,最终只能勉强挤出一个笑容:“算你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