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给予虚构人物的爱,让我相信现实世界也会对与众不同的人多一分理解与包容。
对自闭症谱系的呈现或许过于浪漫化,对康复过程的描写可能不够专业,某些情节设置难免有戏剧化的妥协。
也让我遗憾的是,限于篇幅和能力,我没能更深入地展现江辞内心世界的复杂图景。
——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绪,那些被数字和音乐替代的情感,本可以更丰富、更立体。
但或许正是这些遗憾,提醒着我们现实中的距离。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人的感知世界,就像池觉永远无法真正体验江辞的数字宇宙。
但这不妨碍我们伸出双手,像池觉说的那样:“即使不懂,也会一直陪着你。”
关于乖宝这个称呼的由来
“乖宝”这个称呼是在创作时突然闯入我脑海的。
记得那天窗外阳光明媚,我正写到池觉第一次见到蜷缩在砖窑角落的江辞——那个瘦小、沉默、伤痕累累的男孩。
当池觉蹲下身,试图与这个陌生孩子交流时,“乖宝”两个字就那么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没有任何预谋或设计。
这个称呼诞生的瞬间,我眼前仿佛真的站着那个阳光般的少年池觉。
他有着被太阳晒得微微发红的脖颈,笑起来眼角会挤出细小的纹路,校服领口永远随意地敞开着。
他蹲在江辞面前,眼神里没有怜悯,只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温柔与保护欲。
“乖宝”从他嘴里说出来,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一种亲昵的认可。
——从第一眼,他就把这个沉默的孩子划进了自己的保护圈。
“乖”是对那个不言不语、蜷缩如受伤小兽的男孩最温柔的接纳,“宝“则是池觉与生俱来的保护者姿态最自然的流露。
这个称呼里包含着他未经世故的纯真善意,也预示了未来十几年如一日的执着守护。
有趣的是,在最初的设定中,池觉应该是个更复杂、更有缺陷的角色。
但当“乖宝”这个称呼出现后,他整个人物突然在我心中鲜活起来。
——那种阳光般的温暖不是伪装,而是本质,他对江辞的保护不是负担,而是本能。
每次写到池觉用这个称呼呼唤江辞,我都能看见他微微俯身的姿态,和眼中那种独一无二的柔软光芒。
创作过程中,这个称呼也成了贯穿整个故事的情感纽带。
从七岁砖窑里的初遇,到青春期被迫分离,再到大学重逢后的彼此治愈,“乖宝”始终是池觉对江辞最自然、最亲密的呼唤。
即便在江辞最抗拒亲近的时期,即便在他已经成长为能够独立应对世界的青年后,这个称呼依然保留着最初的那份纯粹温暖。
可能有人想问,为什么江辞能够接受这个看似幼稚的昵称?
我想,正是因为池觉唤出这两个字时,眼中从未有过一丝居高临下。
在他心里,江辞始终是那个需要他守护,同时也守护着他内心柔软的“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