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新水浒琼英郡主扮演者 > 稻浪千重文明初肇(第1页)

稻浪千重文明初肇(第1页)

稻浪千重,文明初肇

“毒蛇峡谷”的雷霆一击,如同在海岛诸部族间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未平。营地周边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宁。那些原本心存观望,甚至些许敌意的部落,如今要麽遣使交好,献上本地特産以示恭顺,要麽就远远避开,不敢再越雷池半步。

外部压力骤减,营地的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最大的突破来自农业。在一次与上游部落的交易中,琼英敏锐地注意到对方用作交换的一种谷物,颗粒细长,与她认知中的稻谷极为相似。她仔细询问(通过比划和画图),得知这种作物生长在附近山涧的湿地,産量虽不高,但口感尚可。她立刻用几把铁质小刀换回了一些种子,并详细询问了种植方法。

随後,她亲自带队,由土着向导引路,找到了那片野生稻谷的生长地。确认这正是水稻後,巨大的喜悦充斥着她的心胸!有了水稻,就意味着更稳定丶更高産的主食来源!

她组织人手,精心采集种子,并在营地附近选择了一片水源充足丶地势平坦的区域,开始尝试人工栽培。她将记忆中关于水稻种植的知识——选种丶育秧丶插秧丶灌溉丶施肥(利用收集的草木灰和腐熟粪便)——倾囊相授。起初,习惯了北方旱地作物的人们对此将信将疑,但出于对“琼英先生”的信任,依旧一丝不茍地执行。

春华秋实。当那片试验田里,翠绿的秧苗逐渐抽穗,化作一片金灿灿的稻浪时,整个营地都沸腾了!收获之时,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虽然亩産远不及江南水乡,但相较于之前的粟米,已是巨大的飞跃!

“稻米!是稻米啊!”许多来自南方的士卒捧着脱壳後晶莹的米粒,激动得热泪盈眶。这熟悉的食物,勾起了他们对故土的无限怀念,也更坚定了扎根此地的决心。

水稻的成功引种,彻底解决了营地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更多的人手可以投入到其他建设中。

手工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在朱武的主持下,一座简易的砖窑建立起来,开始烧制青砖和瓦片,逐步取代木料和茅草,用于建造更永久丶更防火的房屋。燕青利用与土着贸易换来的少量原始铁矿砂(之前被当作奇石),组织人手尝试进行小规模冶炼,虽然産量极低,但总算实现了铁器工具的初步自给,不必完全依赖库存。

琼英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张清几乎将她视若珍宝,恨不得所有事都亲力亲为,不让她操半点心。但琼英闲不住,她将更多精力投注到“文治”上。

她在议事堂旁,主持修建了一座“文库”,将船上带来的丶以及後来者们冒险保存下来的少量书籍,还有她自己凭记忆默写下的部分医药丶农工知识,妥善收藏起来。她规定,营地所有孩童,无论男女,每日必须有两个时辰在文库旁的“学堂”学习识字丶算数以及营地历史与规章。教师则由略通文墨的朱武丶燕青等人轮流担任,琼英自己也时常挺着孕肚前去授课。

“我们在此地,不仅要活下去,更要文明地活下去,将薪火传承下去。”她对坐在下面,眼神懵懂又好奇的孩子们说道,“识字,方能明理;算数,方可兴业;知史,才不忘本。”

她还推动了历法的编制。以登陆之日为纪元之始,结合日月运行与季节变化,制定了简单实用的“星火历”,让营地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时间坐标。

这一系列举措,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营地的气质。人们不再仅仅是挣扎求生的逃亡者,开始有了更长远的目光,更有序的生活,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一种基于开拓丶互助丶求知的新文明雏形,在这海外孤岛上悄然萌发。

在此期间,张清与琼英的感情也愈发深厚。夜晚,张清常常将耳朵贴在琼英隆起的腹部,感受着里面小生命的动静,脸上洋溢着傻傻的笑容,全无平日号令衆人的威严。琼英则抚着他的头发,心中充满了宁静与满足。这个孩子,是他们爱情的结晶,更是这片新土未来的希望。

偶尔,也会有来自故土的零星消息,通过极少数九死一生丶侥幸抵达的船只带来。朝廷依旧昏聩,金人铁蹄南下之势日显,中原大地恐将再遭涂炭……每每听到这些,营地中总会弥漫开一种复杂的情绪,有庆幸,有悲悯,更有对故土亲人无尽的牵挂。

“我们救不了所有人,”张清握着琼英的手,望着西北方向,声音低沉,“但至少,我们为愿意追随我们的人,保住了一片净土,留下了一颗种子。”

琼英依偎在他身边,感受着腹中胎儿的踢动,轻声道:“是啊,一颗种子。只要精心浇灌,总有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天。”

星火历元年深秋,在漫山遍野的金色稻浪环绕中,在全体营地成员翘首以盼下,琼英顺利诞下一个健康的男婴。哭声洪亮,响彻营地。

张清喜极而泣,为其取名——张啓明。

啓者,开也;明者,光也。寓意开啓光明之世。

新生儿的啼哭,与营地欣欣向荣的景象交织在一起,仿佛在宣告着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这沧海之滨,冉冉升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