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还是去了,果然看到的场景和想象的很不一样。
之前看的都是漂亮的照片,想的也是夕阳下的海滩、别墅式的酒店、湛蓝的天空之类。
而到达目的地后,看到的则是巨型的储油设施、排出机场大厅的游客、成群的出租车司机和导游等等……更有甚者,机场与酒店之间出现了塑料垫已破烂的行李传送带、满满的烟灰缸上翻飞的苍蝇、机场外荒地上无家可归的狗等等。
我们同时笑了出来,不知道算不算是幸灾乐祸……
然后作者开始陈述关于艺术的简化和选择的观点。
比如说,一本游记里,作者经常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路程一笔带过,就好像一瞬间就穿越过去了。
但实际生的事情,可能是在火车上承受着热浪和噪音、在车站焦急等着晚点的汽车、无聊地看着窗外千篇一律的景色等等。
没有作者会把旅程中的繁杂细节一一记录下来,只会选择那些最精彩的部分,这就是艺术加工的过程,再写实的作品也逃脱不掉。
但是生活毕竟不是艺术,它并不是一个好的故事讲述者,而会把所有琐碎的细节呈现在每个人的眼前。
所以从艺术作品中寻找有价值的部分,要远比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容易。
那个之前放弃去伦敦旅游的贵族显然深谙此道,他从小说中更容易获取到他感兴趣的内容,而去当地只会浪费大把的时间。
“那作者为什么还是要去呢?”
“这就是欲扬先抑吧,先说不好的体验,之后自然就有好的体验。”
我倒没有从这个角度想,反而想起来了政治课本上的“凡事都有两面性”……不过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没去过一个地方,只靠想象是很难足够真实的。
就像没吃过一种水果,即使看别人详细的文字描述也不知其味。
果然到了晚上,事情开始生变化。
作者躺在床上不能入眠,开始回顾自己的旅程。
这时很多繁杂的细节开始消逝了,印象深刻的事情反而更清晰了。
我们的记忆就像是一个精细挑选素材的艺术家,它会留下最有吸引力的素材来加工和创作。
所以即使一段旅程的体验比较糟糕,只要其中有精彩时刻,不久之后,我们的记忆就会把那段旅程美化得像艺术品……
“为了给记忆提供素材,值得吗?”
她想了一会儿。
“我之前看过一个思维实验。你面前有一个按钮,如果你按下了,会承受一个小时的剧痛,但结束后你会失去这一个小时的记忆,身体也不会有任何损伤,还可以获得一大笔钱,你会按吗?”
“我也看过类似的,我想想啊……”
这个思维实验大概就是那个问题的夸张版本。
如果我们在做一件痛苦的事之前就知道不会保留相关的记忆,还会去做吗?
现实中大家好像是愿意的,不然节假日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挤在路上。
但肯定也是有一个度的。
像承受剧痛这种事情,就算过后会失去记忆,我也不想。
“我比较怕疼,承受剧痛太恐怖了,就算之后会忘记,我也不按。你呢?”
“我也不会,按的话好像身体就只是一个工具了,有些可怕……”
“是啊,而且一旦开了一个头就很难控制了,比如很多人抽烟喝酒就是。他们知道会伤害身体,但为了一时的舒服就停不下来。”
我们想到哪就聊到哪,到后边已经和书没有任何关系了……聊累了我们又继续一起看书,不知不觉已经快九点了。
你要是感覺不錯,歡迎打賞TRc2ous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