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怡感觉到丈夫的注视,抬起头,对上他的目光,嘴角漾开一个温软的笑意“什么呆呢?困了就再去躺会儿。”
“不困,看你干活也挺好。”陈琛也笑了,声音带着点放松后的慵懒。
朱怡低头继续揉面,面粉在指间出细微的沙沙声。
过了一会儿,她像是想起什么,走到冰箱前打开门看了看,眉头微蹙“阿晨,家里好像没什么水果了,牛奶也快见底了。你能去趟市吗?就在村口不远。活动活动也好,别总闷在屋里。”
“行啊,”陈琛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肩膀,“正好透透气。要买点什么?苹果?香蕉?”
“嗯,看着新鲜的买点就行,再带盒纯牛奶。”朱怡探出头,手上还沾着面粉,“别买太多,拎着累。”
“放心吧,这点东西小意思。”
陈琛披上件薄外套,拿起手机和钥匙,“那我去了。”
推开咖啡馆的门,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身上。
街上行人寥寥,深秋的空气带着凉意,却很清爽。
陈琛朝着村口那家中等规模的便民市走去,步伐不快,但很稳当。
这个村子有个挺普通的名字——南桥村。
这里紧挨着上海的边界线。
得益于江南地区极高的城镇化水平,像南桥这样的村庄,早已褪去了传统印象中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乡土气息。
街道两侧的行道树修剪得整整齐齐,白墙黛瓦的民居与现代简约的小楼错落交织,偶有一两栋保留着飞檐翘角的老宅,也被改造成了民宿或茶室。
清晨的薄雾里,水杉林的轮廓若隐若现,而到了傍晚,暖黄的灯光又会从各家窗棂间漫出来,将石板路映得影影绰绰。
行政规划上,这里仍叫作“村”,人口登记簿不过三千来人,实际却更像是大上海的郊区扩展,是一个五脏俱全的低密度社区。
居住区沿着缓坡层层分布,商业街从村口的连锁便利店一直延伸到深处的老字号酱园,中间穿插着咖啡馆、奶茶店和现烤面包房。
社区食堂的玻璃门永远擦得锃亮,活动中心里常有老人下棋的剪影,就连那座由旧祠堂改建的小型图书馆,也总能在周末见到埋头看书的孩子。
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也没有传统乡村的闭塞,这里的一切都透着股被精心调试过的平衡感。
从“屿岸”到村口市不过七八分钟的路程,陈琛却走得比平时慢了些。
深秋的风掠过巷弄,卷起几片枯黄的梧桐叶,在他脚边打了个旋儿。
他习惯性地避开青石板上几处微凹的积水痕——那是去年暴雨时被三轮车碾出的印子,如今成了街坊们心照不宣的“路标”。
转过街角,五金店老板老张正蹲在门口修一只铁皮水壶,抬头见是他,喉结动了动,终究只含糊地“哎”了一声,又低头继续敲打壶底。
陈琛点点头,目光扫过对面新开的奶茶店,两个穿校服的女生捧着杯子咬耳朵,突然瞥见他,莫名的瞬间噤声,只余吸管搅动冰块的哗啦响。
不多时,市的蓝底白字招牌已经能望见,门口停着几辆电动车。
陈琛摸了摸口袋里的购物清单,指推开玻璃门。
冷气混着打折蔬菜的泥土味扑面而来。
市里人不多,陈琛推着购物车,目标明确地走向水果区。
冷藏柜的冷气丝丝缕缕地渗出来,他弯腰去拿最底层的鲜牛奶。
“就拿这个牌子吧,朱怡一直买这个。”他自语着,把牛奶放进购物车。
就在他直起身,准备去挑苹果时,口袋里的手机突兀地震动起来,不是电话,而是社交软件密集的提示音。
他掏出手机。
屏幕亮起,瞬间被数十条未读消息的图标挤满。
最上面一条,赫然来自一个沉寂许久的大学同学群,群名后面缀着刺目的红色数字“99”。
他随手点开。
屏幕瞬间被刷屏的信息淹没
“卧槽!!琛哥!是你吗琛哥?!新闻上说的是真的假的?[震惊][震惊]”
“a陈琛兄弟!你上新闻了!本地热搜!”
“牛头人症候群???这什么鬼??琛哥你还好吗?[惊恐]”
“链接突!江南古镇惊现异界生物袭击!幸存者感染‘绿帽病毒’!”
“链接独家揭秘!‘牛头人症候群’全球蔓延,江南地区再增病例!”
“琛哥牛逼(破音)!这都扛过来了!嫂子还好吧?[坏笑][坏笑]”
“a陈琛兄弟!给讲讲细节啊!那怪物长啥样?听说头上长角?”
陈琛在手机屏幕上停顿了片刻。
他逐行扫过那些跳动的文字,那些带着夸张语气词和表情符号的惊叹,那些指向耸动标题的链接……他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几不可察地挑了挑眉。
“自媒体时代。”
他低声自语了一句,随手把手机揣回口袋。
陈琛推着购物车,继续不紧不慢地往前走。
在水果区,他仔细地拿起几个红富士苹果,对着光看了看果蒂的新鲜程度,又捏了捏软硬,这才选出几个满意的放进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