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房嫡女苏知华,今年刚满十岁,已是少女初成的模样。她容貌秀丽,举止端庄,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宫廷礼仪,都学得一丝不茍,是所有教习默默的得意门生。
苏家上下,尤其是长房都隐隐属意,希望将来苏知华能嫁与今年十二岁的二皇子。
二皇子乃中宫嫡出,两人身份丶年龄又都相宜,若能成就这门亲事,苏家的荣耀将得以延续。
长房幼女,苏知云,六岁,因着姐姐颇受重视,东西写得怎麽样不清楚,倒是性子颇有些跋扈。
二房也有两个嫡女,苏知兰和苏知馨,一个九岁,一个五岁。苏知兰擅绣技,苏知芬学东西总是要慢一点。
三房只有一个嫡女,便是苏知意,她虽也五岁,却生在年尾,年纪最小,坐在末尾,同桌是比她大几个月的苏知馨。当然,苏知意的身後又是长房丶二房的几个庶女,自不必提。
教习嬷嬷们虽说是一视同仁,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无论是讲解的程度,还是分发的笔墨纸砚,资源都明显向着大姐苏知华倾斜。
*
三房向来在苏家不算得势。三房这一代,原本只有一个嫡子,偏偏体弱多病,不受家族重视。
後来苏知意出生,而上辈子,苏知意又早早与四皇子夏梓骁情根深种,甚至在西南艰苦之地相伴多年,让苏家觉得这颗棋算是废了,对三房更是冷淡。
想起体弱的哥哥和上辈子早逝的父母。苏知意首先要做的,便是要让三房强大起来。
她第一世的本就是皇後,虽然隔了几世,但上辈子的苏知意也是皇後。所以,对这些所谓的皇後礼仪丶规矩丶诗书丶谋略,简直手到擒来,根本就是刻在骨子里的熟悉。
长姐苏知华虽然占了很多资源,但是苏家绝对不会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这个家族里,只有优秀才是被重视的理由。苏家数百年皇後不断,他们太清楚了,天家恩宠无常,朝局变幻莫测,若只压一人,便是自断退路。
所以,当苏知意在学业上展露出惊人的天赋後,明德堂的教习嬷嬷们对她的关注便与日俱增,便是一些稀有的文房四宝丶或是新得的书籍,时常也会先紧着三房的苏知意。
这种微妙的资源倾斜,自然落在了其他几房的眼中。
甚至连祖父祖母在家宴上都夸赞“三房那个小女儿是个有灵气的。”家宴这种时刻,长辈们几个眼神交流就知道了,三房这是要起来了。
*
而上辈子无意间提点她,“你只不过是你哥哥的附属品”的二房长女苏知兰,偏偏在绣艺上有天分,且一向以此自傲。
这不就巧了吗?
她第三世的时候,说得谦虚一点,刚巧也是个小有名气的绣娘。这一世,她虽不必以此为生,但闲暇时稍露一两手,无意地把自己所绣的帕子丶扇坠等小物什拿出来,专门在苏知兰面前晃。
无意间瞥过几次苏知兰铁青的脸,苏知意还装模作样的关心,“二姐这麽怎麽了?怎麽脸色这麽青?难道是天太热,要中暑了吗?”
常常气得苏知兰见着她就绕道走。
*
同时,苏知意的长兄,苏知安自幼体弱,常年汤药不离口,性子也变得有些郁郁寡欢,对许多事提不起兴趣。
话说,上辈子,苏知意都死了,她那体弱的哥哥还活着呢。
这人呐,还是得看命,她一个健康的人,谁又能想到上辈子是郁郁而终呢。
苏家世代行医,长辈多在太医院任职,退世者便在京中开设药铺,坐堂施诊。
苏知安自幼与药为伴,虽无仕途之志,却极精药性诊理。双亲早逝後,他与苏家渐行渐远,索性脱籍自立,与南城自开一铺,名曰“安和堂”,亦不在承苏姓之恩,不问苏家之事。
苏知意後来偷偷去看过,她远远地站在巷口,药香浓厚,门槛微旧,他在店铺里整理草药,他人瘦得厉害,可见日子也并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