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不知从谁开始,称这雪白的新盐为"夫人盐"。
但江清黎的脚步并未停歇。秋去冬来,她又在工部献上了更惊人的发明——水泥。
"此物与水相和,三日坚如磐石。"她向工部官员演示如何将砂石、石灰与黏土按比例煅烧研磨,"用于修城墙,可御炮火;用于筑官道,雨天不泥泞。"
工部侍郎试着用水泥粘合两块砖石,三日后惊觉徒手竟掰不开。
皇帝闻讯,立即调拨十万民夫,在京城至北疆的主干道上试用水泥铺路。
来年开春,当第一支商队用时仅往常三分之一就走完全程时,举国沸腾。
以往需要三年完成的工程,现在三个月就能竣工。
边境要塞纷纷用水泥加固,敌军斥候远远望见那灰白色的新型城墙,竟不敢近前。
"表妹真乃神人也。"一次御前会议上,皇帝由衷感叹,"这三项发明,足以让我大燕富强百年。"
江清黎却道:"陛下,臣妇愿将所知倾囊相授。但一人之力有限,若能设一天工院,广纳天下巧匠共同钻研"
皇帝拍案叫绝。
三月后,"天工院"在皇城西苑挂牌成立,江清黎任首任院使。
令人意外的是,她招募的不仅有传统工匠,还有算学家、农夫甚至走方郎中。
每日清晨,天工院内叮当声不绝于耳,各类稀奇古怪的发明层出不穷——有改良的织机,有省力的水车,甚至还有能测地震的铜仪。
顾泽远每次巡边归来,都能在府中找到新鲜物事。
这日他刚进门,就看见妻子对着一台铁疙瘩皱眉。
"这是何物?"他好奇地摸了摸那铁家伙的曲柄。
"纺纱机。"江清黎叹了口气,"效率是手纺的八倍,但工匠们说用不起精铁"
顾泽远突然想起什么:"北疆军中淘汰了一批旧铠甲,正愁无处安置"
夫妻俩相视一笑。
三日后,第一批改装自兵甲的纺纱机在江南织造局投入使用。
当雪白的棉纱如流水般产出时,老织工们跪地痛哭——他们从未想过,有生之年能见到这般神迹。
随着各项技术推广,江清黎的名声传遍四海。
古代被换的炮灰未婚妻15
重阳佳节,皇宫正殿前的广场上铺满了波斯进贡的金丝地毯。
各国使团的旗帜在秋风中猎猎作响,西域驼铃与南疆象鸣交织成奇特的乐章。
江清黎站在命妇队列最前端,望着这万国来朝的盛况,不禁感慨——三年前的大燕,何曾有此气象?
"南诏国使团到——"
随着礼官唱喝,一队身着孔雀蓝锦袍的使节缓步入场。
为首的男子约莫二十五六岁,眉目如画,额间一点朱砂痣,行走时环佩叮咚,引得在场贵女纷纷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