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士玉有些好奇,还能怎么热闹?
在舆论场上白热化时,一个新东西出现了。
在某一个寻常到不能再寻常的清晨,街头巷尾出现了很多身上挎着小包的孩童。
这些孩子曾经是街头巷尾的小乞儿,不知道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有时候会被人牙子带走,有时候会死在某个角落里。
后来这些孩子抱团生活,在长宁城倒是也留下来了。
现在,孩子们穿了一身干净的衣裳,小脸上虽然还是没多少肉,但是却干净整洁很多,至少贵人们看见这些孩子,不会嫌弃地绕路走。
孩子们手上捏着两张大大的纸,用童音叫卖着。
“卖报!卖报!今日长宁城月报正式开售!”
“农学院与医学院到底能不能建成,新安县商业街是什么模样,尽在长宁城月报!”
“卖报啦!”
那些孩子们就这么喊着,吸引了许多人驻足。
“你这长宁城月报究竟是什么啊?”
“客人您这穿着,一看就知道是富贵人家出身,定然是识字的,这报纸您可以拿一份看看,喜欢便可以买下,只需十文钱便能得一大张呢!”
拦下卖报孩子的妇人摸了摸头上的银簪,她穿得很朴素,实在算不上是富贵人家,但她确确实实认字。
因为她家祖上也是富裕过的,她算是出自寒门,比不上能够科举的学子,她最多就是会认个字。
“这么大张纸,只要十文钱?”
十文钱在寻常人家看来,也不算太便宜了,可那是纸啊!
妇人摸了一下,发现那纸比寻常的宣纸要硬一些,摸起来更为顺滑,卖报孩子是叠着的,展开来是很大一张,上头分了三个大版块。
扑面而来的墨香,让妇人呼吸一滞,上头整整齐齐,方方正正的字,更是让妇人频频称奇。
妇人看见了很多张报纸,上头的字都是一样的。
这是印出来的吧?
可从来只听说过印书,报纸是怎么印得?
“刚刚听你说这是月报,难道下个月,还是这样的报纸吗?”
妇人知道印刷书籍,是要先雕刻文字,雕版可不好雕,这年头识字的人少,识字的工匠更少,好的雕版放在书坊,能用上好几年,甚至几十年。
“不是啦,下个月内容会变成别的,一个月变一次!”
妇人大惊,那得多少雕版啊!
雕刻文字的工匠,还不累成老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