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铁轨色彩简笔画 > 9(第2页)

9(第2页)

“还记得吗?你去上海读书前,我曾再三跟你强调,不要再跟那个女孩有联系了。”

我索性把话说开了,“想插手干涉早恋问题吗,还当我是个高中生不成?”

“你小子!”父亲额头上的皱纹猛地加深了,“是,你谈不谈恋爱我管不着。只求你和她断了联系,换个对象好吗?有的是好姑娘给你介绍。”

“李子桐这个人有什麽问题吗?”

父亲嘎吱嘎吱地挠着後颈处浮起的青色静脉,他的血压一直高得不正常,那是因为工作而不规则的生活习惯和烟酒恶习导致的,“以我多年刑警的直觉,她绝对不是表面那麽简单的人。”

“得了吧,十年前你就这麽说,到现在还不是什麽都证明不了。”

“要是她真什麽问题没有,怎麽又陷进凶案里,成重大嫌疑人了?”

“等等,你是说李子桐仍是嫌疑人?她没和我一起被放出来?”

“哼,哪有那麽容易。整栋屋子都找不到有人从外部侵入的痕迹,明显是当晚留在屋内的人作案。”

“可我不是被放出来了?”

“你小子运气好,没踏进过主卧一步。脚印和指纹都没采集到。”

我恍然大悟,想不到因一时的害怕躲在门外,倒让我摆脱了嫌疑。

“可李子桐陪她的二叔婶进过主卧,我亲眼看到的,她的脚印和指纹肯定是那时候留下的。”

“可她也有可能第二次进入房间,杀了人。”

“不可能的。杀人後制造疑似密室的场景,需要主卧的房门钥匙从外侧反锁房门。而钥匙都被二叔婶他们提前拿走了,她一把也没有。”

“这话是她告诉你的吧,你就那麽相信她,没被她骗过?”

话在嘴里噎住了,我沉默不应。

他在红绿灯路口踩下刹车,“我已经退休了,虽然多少还能打探到点消息,具体的侦查方向和决定我也不知道。但不觉得太巧合了吗?每次你都时机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案发地点,提供对那个女人有利的证词。”

“每次?”

“‘拂晓明星’王冠被盗的案子,犯罪者只有等待安保撤场後才有机会把王冠带出场。而那时你刚巧正和她在一起吃饭,为她提供了不在场证明。”

我保持沉默,这一点确实是过去从没意识到的。

“作为公衆人物,那女人的人脉资源极为丰厚。可这次回来参加葬礼,她只带了你这麽个毫无关系的局外人,是不是因为你比别人更好骗,会无条件地站在她那一边呢?”

“你说过,警方破案是讲证据的。”我好歹说出句像样的反驳。

後方车辆纷纷按鸣喇叭。绿灯已亮。父亲干脆在下一个路口右拐,把车临停在了路边。

“没错,我说的都是推测。但作为父亲,我无法放任你不管。记住,要远离危险的女人。和那种人厮混久了,自己都要糊涂起来。到时候就很难脱身,说不定一辈子都给毁了。我就是个反面教材,老婆孩子都走了,自己也内退不干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我无话可说。父亲居然搬出自己年轻时的婚外情事件劝诫我,认为我和李子桐的关系是一码事,简直岂有此理。

车行驶到小路路口时,我让父亲别继续往家开了,右转去火车站。

“不回家坐会儿了?”

“不了,请了段时间的假,公司的活都要堆积如山了。”

父亲没多说,把我送到高铁站,只是神情有点落寞。

我进入购票大厅,但并没有买票的打算,只是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

即使其他人再怎麽说,我也不相信李子桐会是杀害李开毅的凶手,作案的理由根本无法成立。她虽然厌恶亲戚的凉薄,但显然不至于为此杀人。而为了争夺遗産而杀人的说法更是无从谈起,她又不是真的缺钱。

有人从我面前走过,目光交汇,我们认出了对方,都有些吃惊。他是那个来公司找过我的记者,给过名片,叫杨春晖。

我先是为在千里之外的再度偶遇而惊讶,随即反应过来。一点都不巧,这人一直追着李子桐的新闻不放,肯定是听说了新案件的消息,千里迢迢赶来这个小城搜集素材的。

“你们记者的嗅觉还真是敏锐啊。”我多少有些不舒服地说道。

他盯着我的脸看了几秒,表情像是嘴里含入了酸梅,“彼此彼此,你也总能出现在大事发生的地方。想必上次采访时,你没有全部实话实说,其实和李小姐的关系并没那麽简单吧?”

“我只是刚巧被卷进来了而已,运气不好。”

他冷笑一声,完全没有相信的样子,“我还有事,先走一步。还是那句话,要是听说什麽有价值的消息,随时给我打电话。”

说完他就匆匆离开了。我又坐着消耗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才起身出站。父亲的车果然已经离开了。

好了,接下来从哪开始查起呢?

从换气窗窥探凶案现场时,我注意到了一件奇怪的事。尽管录像带散落了一地,但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与窗户相近的一侧落得多。而越往另一侧,也就是房门那一侧就越少。与十三年前现场的情况一模一样。

我也在笔录时提起了这一情况,但负责的民警没多问一句,只是照常记录了下来。多半是以为无关紧要吧。

但我并不这麽认为。

像擦净黑板一样,我让意识焕然一新,尝试着再次发掘记忆。这次案件的凶手把现场布置得和十年前一模一样。问题是,他是如何知道十年前现场的模样的?尽管十年前媒体就对那起神秘的密室谋杀案大肆报道,近期又因为珠宝失窃的事旧事重提,但所有报道中都没有现场照片,有的只是文字描述。

根据我的记忆,尽管报道数量铺天盖地,但关于现场的描述高度雷同,恐怕消息的来源都一样:“死者躺在床上,录像带铺在他身上,地上也落了不少。”

如果凶手只是单纯的模仿犯,那麽势必根据文字报道,重点将录像带撒落在床上,尤其是尸体身上。但他并没有那麽做,而是精准还原了十三年前的真实现场。这说明当年他是亲眼见过现场的少数人之一,甚至就是凶手本人。

可这麽说来就很奇怪。精准还原现场无疑会大幅缩小嫌疑人的范围,对凶手的隐藏身份産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他究竟为什麽要这麽做呢?

我想起小时候父亲说过的案情分析。对杀人犯来说,习惯是会上瘾的。如果犯案的手法不出现破绽,他们就很可能一直沿用下去。就像打磨一件艺术品似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复刻命案过程中让自己的技艺趋于完美。

等等,或许可以找一位知情人士直接问一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