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翌双手负于身后,快步走来,皂靴轻轻碾过青砖缝隙里半片螺壳。他忽地停下,俯身拾起一枚银锭,日光打在银子上,折射出森冷的光。“田长史可真是我朝为官的典范。”他开口,声音低沉,听不出情绪,指尖缓缓摩挲着银锭边沿的暗纹,“本王来扬州许久,都未曾寻到这十万赃银,田长史竟一夜之间就找到了。”
“殿下谬赞。”田崇文垂首,声音里带着几分谦逊,只是额上的汗珠却愈发密集。
萧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不明的笑,随即轻轻做了个手势:“徐福。”
徐福立刻快步上前,迅速走到田崇文身边,动作利落地从怀里掏出三卷布帛,依次缓缓打开。萧翌踱步上前,目光在布帛上一一扫过,悠悠说道:“田长史,这里面有你当初检举杜远德贪墨的铁证—杜远德写给漕帮的密信,信中写明,杜远德要求用废船超载运送灾民,上面还盖着他的官印。这第二份,是杜远德在狱中畏罪自杀时留下的血书。最后一份,则是杜远德在黔州任县令时所写的公文。你且看看,这三份字迹,是否截然不同?”
田崇文抬眼看向那三卷布帛,只觉眼前一黑,仿佛有千斤重负压在身上,让他说不出话来,只能机械地磕头,额头撞击地面,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这过年还早着呢,不必这么着急磕头。”萧翌哂笑一声,目光中满是嘲讽,“叶临。”
叶临上前一步,手中捧着一个木匣,递到田崇文面前:“田长史,你仔细瞧瞧,可还熟悉?”
这正是那晚萧翌和张亦琦在刺史府找到的木匣,只是萧翌已将里面两本账本收起,此刻田崇文看到的,是船底木板残骸,以及刻有他官印的调令。
“还有。”萧翌随手扔出一幅画轴,落在田崇文脚边,上面靛青绘就的水营战船暗纹,被萧翌用朱砂笔特意批注,格外刺眼。
田崇文见状,惊恐地嚎叫一声,瘫软在地,旋即大喊冤枉。
“冤枉?”萧翌冷笑一声,觉得可笑至极,“本王何处冤枉你了?人证有漕帮赖帮主,物证也一应俱全,还有这十万两赃银在此。你倒是说说,你哪里冤枉了?”
“不不不……”田崇文跪地高喊,神色慌乱,“这十万两是我自己拿出来的,并非赈灾款。”
萧翌神色冷峻,抬手敲了敲桌子,声音陡然提高:“田长史好手段啊!你不过一个扬州长史,竟能一夜之间凑足这十万两银子,这恐怕也不太合理吧?”说罢,他转头看向一旁,高声道:“扬州通判何在?”
“下官在。”通判赶忙上前,恭敬应答。
“你把昨日在衙署读给本王听的那些罪证,今日当着全扬州城百姓的面,念一念。”
“是!”通判应下,迅速拿出卷宗,开始高声宣读田崇文的罪证,房产、田产、商铺,以及贪墨的钱财,桩桩件件,清晰明了,这些都是萧翌审问杜娇妤那日,遣陆珩和许临书査出来的。
此时,张亦琦忽然鼻翼一皱,嗅到一股焦糊味。他转头望去,只见住持正将染血的往生符投入香炉。袅袅青烟升腾而起,扭曲成锁链形状,竟直直指向浑身湿透的田崇文。与此同时,九重经幡无风自动,猎猎作响,八百僧侣的诵经声陡然转急,那声音仿若万千冤魂索命的哭嚎,在这烈日高悬的晌午,无端添了几分阴森与恐怖。
田崇文身上的官服被粗暴地扒下,随即被差役就地拉走。落日的余晖洒在大地上,为世间万物镀上了一层昏黄的色彩。随着田崇文被带走,河面在落日西下之际,又悄然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仿佛刚刚发生的一切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
张亦琦回到别院,入目便看见杜娇妤身着一身素白的孝衣,静静跪在蒲团上,正默默地往火盆里添着纸钱。跳跃的火苗映照着她哀伤的面容,显得格外楚楚可怜。陆珩则在一旁静静地陪着她,神色间满是心疼与关切。
“谢谢你,陆大哥。”杜娇妤轻声说道,声音里还带着未散尽的哀伤。
陆珩见状,上前一步,轻轻握住杜娇妤柔软的手,目光温柔而坚定:“娇娇,此事已经了结,杜刺史的大仇得报。你以后就跟着我,我们一起回京城。只要有我在,就绝不会再有人能欺负你。”
杜娇妤微微点头,眼中泛起一丝泪光。陆珩情不自禁地将她揽入怀中,似要为她遮挡世间所有的风雨。
大约是那三百亡灵已然得以往生,此后几日,扬州城的阳光格外明媚。暖融融的日光倾洒而下,驱散了往日的阴霾。
张亦琦这段时间也没闲着,每日背起小竹篓,兴致勃勃地跟着高先生四处翻山越岭收集药材。这可着实是个体力活,一天下来,张亦琦累得腰酸背痛,每晚回到住处,倒在床上便沉沉睡去。
另一边,田崇文的案子在经过详细的查案、严谨的审案以及严肃的过堂之后,再有广陵王萧翌亲自监督,一切都已成定局,不日他便将被押送入京,等候朝廷发落。
这日,张亦琦难得回来得早。她正在房间里认真整理自己的药册,觉得腹中一阵饥饿,便想着去厨房找点吃的。路过前厅时,她瞧见陆珩正与许临书对弈。
“陆珩,你当真要把杜娇妤带回陆家?你要清楚,国公夫人,也就是你亲娘,是绝对不会接受她的。”许临书皱着眉头,语气里满是担忧。
陆珩闻言,不禁叹了一口气,神色间带着些许无奈:“我知道。”
“你既然知道,为何还要带她回京城?”许临书不解地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