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她身为谢家三少夫人,有时不得不出面应付一些交游,她嘴上不说丶面上不显,一点不情不愿的脾气都藏在这身不经心的打扮里。却不知这副模样也极好,像一束沾霜带露的鲜百合,行走间腰肢款款,素雅也夺目。
许多人一面谤她清高,一面又悄悄模仿,他是听谢妙洙抱怨才知道,重阳宴後,水蓝色的缎子一时卖断了货。
晋王从妆台琳琅的锦盒里挑出一副点翠璎珞,为她戴在颈间,借着这个由头过足了一番眼瘾,极体贴道:“这个也衬你。”
他握着从萤的手往外走,二人先後登上马车,远远望着也似一对恩爱伉俪。
这副模样被藏在角落里一个探头探脑的小厮瞧见,他看了个仔细,待马车驶离晋王府後,他也寻隙外出,一路谨慎着来到了谢府。
他见到谢夫人与谢相,将这一幕绘声绘色地学给二人听。
谢相听得神色沉寒,将手里头一封信狠狠拍在桌子上,冷声道:“老三在西州遭人暗算险些丧命,她却和罪魁祸首勾结在一起,可还有廉耻,还有恩义?这种薄情寡义的东西,你还叫我去搭救她,我看她不必搭救,只怕谢家坏她的好事!”
谢夫人一时不言语,捡起地上的信,从头到尾仔细读了一遍。
这封信是一个陌生的民间行商送来的,信封题的是假名,以火漆封口。但观其内容字迹,的确是出自谢玄览之手。
谢玄览在信中说,他不知道盯着他的人有多神通广大,所以在路上随机拦下一个行商,请他代为送信。
又说他在西州官驿遭遇暗杀,刺客死前供述背後主使是晋王,请谢相在京查证,也请谢夫人照拂阿萤,使她不至于受人蒙骗欺侮。
谢夫人看罢信後沉吟了一会儿,温声劝谢相:“阿萤重情,并非忘恩负义之人,否则怎会明知三郎要解赴西北,还不嫌婚仪简陋,主动与他成婚?这其中恐怕有误会。”
当时因谢玄览特意叮嘱,谢相没有被邀请参加这场婚仪,他面上嗤其为小儿胡闹,心里不免也有介怀,负气道:“我又没喝到喜酒,我怎知她为什麽。何况她与晋王同出同入,是旁人亲眼看到的,难道冤枉了她吗?”
谢夫人说:“也许晋王对阿萤有情,他们姓萧的人,尤其是宣德长公主这一脉,若是看上谁,不择手段也要豪夺,强权之下连朝廷命官尚要屈从,何况阿萤一个弱女子,相爷觉得呢?”
听了这话,谢相眉心几不可察地一蹙,擡眼看向谢夫人,目中似有惊疑之色,又在她回望时飞快落下。
他拾起手边盖碗,将茶汤刮出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语气却变得平和:“夫人所言在理。”
谢夫人说:“何况三郎也不确定幕後之人是否确为晋王,既然阿萤在晋王身边,请她来查,也是提点她小心,岂不两全?”
谢相有些心不在焉:“此事就听夫人安排。”
谢夫人叫报信人去查晋王与从萤的去向,同时走到书案边铺纸研墨,提笔写一封信。
书房里静悄悄的,好一阵,谢夫人与谢相都没再说话。
约莫半个时辰,报信人回来说道:“晋王与姜娘子往天女渠去了。”
谢夫人说:“听说今日贵主在天女渠举办赏菊雅集,只是我不方便露面。”
她想了想,召来府中一位女使,将晾干的信交给她,如此这般交代一番,女使领命离去。
然後对谢相说:“忙了这大半天,我也乏了,就不在此陪伴相爷了。”
她起身离去,将跨过门槛时,忽听谢相在身後唤住她:“丹娘。”
除了情至深浓时候,他很少这样叫她。
谢夫人侧身回首,静静回望。
谢氏的郎君都长得极俊,三十年前谢相也是骑马倚斜桥丶满楼红袖招,如今年近五十,虽两鬓微白,眼尾生出细纹,风仪却不减,气度更加威重。
倒也难怪……
谢相目光幽深,语气却平和:“方才你说宣德长公主强权豪夺,连朝廷命官也要屈从……”
谢夫人微微笑了:“当然是说太医署的张医正,怎麽,相爷没听说吗?”
谢相面上闪过一瞬惊诧,又飞快平复。
“原来如此。”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