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个消息表示“滑天下之大稽”,但是还是有不少看热闹的人表示可以观望一番,看看后续发展的结果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不论外人心中怀揣着怎样的考量和猜测,十一月十六,甲辰日的这一天,赵观柔还是带着女儿,和梁立烜一起来到了她父母的陵墓之前。
这座陵墓自然是被人扩建过的,此刻看起来也是十分的气派。
周遭摆满了供奉的祭品,五谷,牲畜,酒水,金银玉器,各色各样都是应有尽有。
文武臣官跪满了两旁的道路,众人皆是屏息凝神,丁点都不敢出错。
——假如是在皇帝亲爹梁凇的祭祀礼上出了点什么错,说不定皇帝为了塑造一个“宽宏大度”的明君形象,还是可能轻拿轻放放过他们一马的。
可是现在这个毕竟不是皇帝的亲爹,而是皇帝心爱女人的亲爹。
若是他们出错了,皇帝就算有心想要饶过他们,为了博得自己心爱女人的展颜一笑,指不定也能把他们给打个半死。
跪着的这些文武臣官们,其中还有不少是梁立烜从幽州起大业的时候就带着的人,当中年长者,过去都是认识赵偃这个人的。
见到赵偃在死后数十年竟然得到如此盛大恢弘的祭礼,他们心下都不免感到一阵所谓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的慨然。
从前他们纵然是想过梁家以后会成为皇帝、想到过赵家会出一位皇后,但是他们也丝毫不敢想到从前那个和自己一起共事的赵偃,死后能得到这份殊荣。
几十年前赵偃死的时候,他们惋惜他死得太年轻,否则一路陪着梁家造业,指不定也能位列高官。
几年前他女儿赵夫人死的时候,他们也惋惜赵夫人死的太年轻,甚至死后还没有皇后的追封。
哪里又能想到,人这一辈子,在彻底咽气之前,还真是无法想象谁才是最后的输家。
至于赵偃更是个例外。
他自己都咽气了几十年了,最后还是赢得彻底。
瞧瞧人家,昔年那梁凇生的儿子,俨然不就是为他生的了么?
现如今,他赵偃的坟头,修得可比自己亲家梁凇的坟头还气派呢。
祭礼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有旧例可以因循的,梁立烜和赵观柔携手而站,完成了这份祭祀之礼的大部分内容,共同宣读了祭词。
至于为赵偃和杨拂樱夫妇进献供奉的祭品的时候,梁立烜三跪九叩、每一下都是虔诚无比,比给自己亲爹亲爷磕头的时候还要虔诚恭敬。
因他心中一直心虚,害怕赵偃夫妻若是活了过来,知晓他从前亏待了观柔、叫观柔受了委屈,一定不会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的。
所以为了博得早已不在世的赵偃夫妻的“好感”,像是为了叫他们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似的,梁立烜一下下俯身、一下下跪叩,动作做的甚至比观柔还是板正许多。
他是史书上第一个给自己的岳父磕头的皇帝。
惊呆了下面所有臣官和宫人的眼睛。
但是谁敢说皇帝的不是。
于是他们就只能也跟着一块嗑一块跪。
假如世人所为逝者举行的祭祀和仪式是真的有力量的话,那么现在的赵偃夫妻应该都快被这么些给跪活了才对。
在他们的陵墓之前,静静地立着一颗高大的老樱树,是当年梁立烜和赵观柔成婚的时候,他亲自移栽过来的。
至于祭礼上一直跟随在帝后二人身后的那个女童,更是吸引了下面所有人心目中的视线。
毕竟按照皇帝宠爱赵皇后的程度来说,这女童应当是赵皇后现在唯一的孩子,皇帝来祭祀的又是她的亲外祖父和外祖母,把她带着也是应该的。
可是她身上穿着的朝服……
分明不像是公主的朝服。
“立嫡长皇嗣为皇太女。”
在祭礼的主要环节已经完成之后,高台上首的皇帝皇后和那个女童的动作并未停下,更没有要转身步下高台,宣布祭礼结束的意思。
相反,那个身着朝服的女童稳稳地走到皇帝和皇后的面前,面对着他们跪了下来。
皇帝的动作似是顿了顿,然后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来,朗声道:
“昔年承先父之愿,与泰山结秦晋之好。凡此一十六年,予与皇后恩爱同心,无所更改,共谋天下之大业,求黎庶之太平。
……
是以为皇后上尊号,称文昭神烈皇后,与予同尊,共令天下。
凡予臣民,见皇后则如见予。”
这一大段是对赵偃夫妇恭维的话。
梁立烜所说的这段话呢,大致意思就是回顾了他从当年和赵观柔成婚直到今天的日子,说当年他迎娶了赵家的女儿为妻子,是一桩如何般配的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娶了赵家的女儿,所以他才能得到一个无比合适的贤内助,和赵氏女一起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谋取了这个天下。
他又在话中回顾了赵偃生前对梁家和对幽州的恩德与种种军事贡献。
最后皇帝在此重申了赵皇后对他的重要地位,说他以后要和赵皇后并尊为二圣,天下人见到赵皇后就要像见到皇帝本人一样恭敬。
当然了,至于为什么赵皇后时隔五六年才重新出现在众人的面前,从前的郭太后和郭皇后又是个怎么回事,他后宫里那群大小妾室们又是个怎么回事,还有这个“赵皇后”和江都赵省荣的女儿又是个什么关系,梁立烜也都在今天给了天下人一个“合理”的解释。
前面的几个问题的解释,他之前就已经命臣下们草拟诏书晓谕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