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回宫了,”帝王牵起沈砚的手,“晚膳该备好了。”
沈砚点点头,跟着帝王往皇宫走。回去的路上,他手里还拿着没吃完的糖兔,时不时咬一口,心里满是欢喜。
立后1
刚走到寝殿门口,就见太后身边的嬷嬷迎上来,笑着行礼:“陛下,沈公子,太后娘娘请您二位去慈宁宫用晚膳,说是炖了您爱吃的人参乌鸡汤,还做了沈公子喜欢的枣泥糕。”
帝王愣了一下,随即点头:“知道了,这就过去。”
往慈宁宫去的路上,沈砚攥着帝王的手,指尖还留着糖画的甜意,忍不住有些紧张。
太后突然请用晚膳,他总觉得或许不只是单纯想聊聊家常。
帝王察觉到他的紧绷,放缓脚步,用指腹轻轻摩挲他的掌心:“别怕,有朕在。”
到了慈宁宫,暖阁里早已飘着鸡汤的香气。太后坐在主位上,见他们进来,笑着招手:“皇儿,小砚,快坐。刚炖好的人参乌鸡汤,特意给你们留着热乎的。”
宫女麻利地摆上碗筷,枣泥糕、水晶虾饺,都是沈砚爱吃的点心,连帝王偏爱的酱肘子也端了上来。
“尝尝这鸡汤,炖了三个时辰,”太后给两人各盛了一碗,目光落在沈砚身上时格外温和,“小砚身子弱,多补补才好。”
沈砚连忙道谢,低头喝了口汤,鲜美的滋味在嘴里散开,心里的紧张却没完全散去。
果然,喝了半碗汤,太后话锋一转,看向帝王:“皇儿,今日御花园宴饮,那三位外邦公主郡主的心思,你该看出来了吧?宗室里已经有人私下问哀家,你打算何时充盈后宫。毕竟你是帝王,总不能一直这样。”
沈砚握着汤勺的手顿了顿,下意识看向陛下,却见他神色平静,只淡淡开口:“母后,儿臣无意纳她们入宫。”
太后皱了皱眉,叹了口气:“哀家也知道外邦女子不妥,储君绝不能有外邦血脉。可你后宫空着,终究不是办法。小砚是好孩子,可他是男子,不能……”
“母后,”帝王打断她的话,语气坚定却不失恭敬,“朕打算立沈砚为后。”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里,暖阁里瞬间安静下来。
太后手里的茶盏停在半空,眼神满是震惊,连旁边伺候的宫女都屏住了呼吸。沈砚更是猛地抬头,眼里满是难以置信,下意识拉了拉帝王的袖口,小声说:“陛下,您……”
帝王反手握住他的手,轻轻拍了拍,示意他安心,继续对太后说:“朕知道立男子为后不合祖制,也知道会引来非议。但朕心意已决,至于子嗣,朕会从宗室子弟里挑选品性端正、聪慧懂事的孩子,过继到沈砚名下,将来让他继承大统。”
太后怔怔地看着帝王,好半天才缓过神,手指轻轻摩挲着茶盏边缘,语气带着复杂:“你……你当真想好了?立男子为后,朝臣那边怕是会反对,宗室也不会轻易同意,甚至可能引来外邦的议论。”
“朕是大曜的帝王,”帝王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目光却始终温和,“朝臣的反对,朕会去说服;宗室的疑虑,朕会去安抚。至于外邦的议论,大曜的家事,轮不到旁人置喙。母后,朕知道这不合常理,可朕想护着沈砚,想让他光明正大地站在朕身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连和朕一起出席庆典,都要承受旁人异样的目光。”
沈砚靠在帝王身边,听着他的话,眼眶渐渐泛红。他从没想过,帝王会为了他,做出这么大的决定。立男子为后,还要过继子嗣,这需要顶住多大的压力,他比谁都清楚。
太后看着帝王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沈砚泛红的眼眶,沉默了许久,终于轻轻叹了口气:“罢了,哀家早就该知道,你这性子,认定的事谁也劝不动。你是帝王,江山是你的,你想怎么选,哀家管不了,也不会反对。”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沈砚身上,语气软了些:“小砚,哀家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对皇儿也用心。往后你若真做了皇后,可得多帮衬陛下,好好教导过继来的孩子,别让哀家失望。”
沈砚没想到太后会同意,连忙起身行礼,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太后娘娘放心,臣……臣定会好好辅佐陛下,也会用心教导孩子,绝不让您失望。”
“快坐下吧,”太后笑着摆摆手,“汤该凉了,快趁热喝。既然这事定了,哀家也会帮你说说宗室那边。毕竟是为了大曜的将来,他们也该明白,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晚膳后半段,气氛明显轻松了许多。太后拉着沈砚问了些日常的事,还叮嘱宫人多给沈砚准备些滋补的点心。
离开慈宁宫时,夜色已经深了。帝王牵着沈砚的手,走在宫道上,月光洒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沈砚靠在帝王身边,小声问:“陛下,您真的想好要立臣为后了吗?您知道这会引来多少非议吗?”
“朕当然知道,”帝王停下脚步,转身看着他,伸手将他鬓边的碎发别到耳后,语气温柔却坚定,“可朕不想让你再担心受怕了,朕想让你无所畏惧,想发脾气就发脾气。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是朕的皇后,是朕唯一的妻,谁也不能轻视你,更不能欺负你。”
沈砚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原来陛下什么都知道,知道自己没有底气,知道自己小心翼翼地讨好,知道自己害怕被抛弃。他伸手紧紧抱住帝王的腰:“陛下,我好开心……”
两人相拥着站在宫道上,灯笼的光映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沈砚靠在帝王怀里,听着他沉稳的心跳,心里满是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