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会后,组长紧去寻燕部长的行踪。
“在日杂那边!”
都不用特地打听就有商贩小声告诉他了。
燕九如和陈茵正在挑坛子。
组长过来点头哈腰问候道:“部长您好,我是东风市场的检验组长,您有什么事儿只管招呼我。”
燕九如打量他一眼,点点头:“没事儿,你去忙工作吧,我买点家里用的东西。”
“哎哎,您忙着,有事儿我就在附近。”他临走给摊贩一个眼神儿,也不敢多打扰部长,也不敢走远,就在前后左右的摊位上查验。
可把周围这些摊主给愁坏了。
现在市场里的货查的严,很少有人在明显的质量上瞎搞,但这不意味着检验员待在跟前转悠不难受啊。
倒是正买菜的顾客乐坏了。
那家伙,每样称都高高的。
燕九如和陈茵挑了五个坛子,各个都有燕九如小腿高。
摊贩老板瞅着陈茵带着孩子们在隔壁摊子上挑长竹夹子,眼珠儿一转,觉得这么大的人物肯定都不讲价的,合该他今天挣着了。
遂大胆地一直推销:“您看看这种坛子,这可是出口转内销的,腌上菜坛口灌水封上,定期换换水就行。
“泡个辣椒,酸豆角,红萝卜,酸黄瓜都省事儿。二十五一个,您拿两个试试。”
燕九如下巴指指陈茵:“你眼光不成啊,能做主的在哪儿呢。”
钱包都在媳妇手里,他就是个搬运工。
摊主尴尬地笑笑,赶紧哈腰找补:“大姐,我这眼拙,您别介意哈。”
陈茵回瞪了燕九如一眼,转身笑着道:“这种是几斤的?多少钱一个?”
“小号五斤的十二,大号十斤的坛子二十二块。”
陈茵:她看起像冤大头么?
摊主见陈茵没吱声,忙道:“这种带釉的水封坛子是出口货,我这都是人家参加展销会完事不方便带走才拿到的,比咱国内的质量好多了,您看着面多滑溜,一点儿疙瘩都没有。”
他觑着陈茵的脸色,试探道:“您要是拿两个大的,我给您底价二十块钱一个。”
陈茵轻笑一声,“大兄弟,你这价喊得有点高了。
两个十斤的,最多二十五,我这还买了几个老式坛子呢。
而且,这坛子装不了十斤,也就八斤多吧。”
摊主没想到部长夫人还挺在行,只得尬笑几声:“将近十斤大家就都这么叫。”
傍边的商贩嘲笑道:“老李你可拉倒吧,人部长媳妇也常来买菜,你还蒙人家?”
“就是,当人家就不懂行市了?告诉你吧,人家懂得更多。”
那摊贩哈哈几声,“行行行,咱这不是可以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