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熹之本想回答“用过了”,然话在舌尖转了一圈,还是如实道:“尚未。”
“那正好,在孤这一起吃。”
顾熹之闻言不太置信地一抬眸看向姬檀,似在辨认姬檀是客套,还是真的诚邀他用早膳,然而他只看到了姬檀笑意款款白皙柔和的侧颊。
拒绝的念头从未升起,顾熹之就先踟蹰应下:“多谢殿下。”
姬檀将他的反应尽收眼底,不由有些忍俊不禁,不过一顿饭而已,至于他思量再三?顾熹之平日瞧着挺机敏,应对政事也从容不迫,条理分明,怎的这时候反应木讷成了这样?
莫不是书读太多,读朽了。
真是块木头,姬檀心里笑,面上仍自不动声色。
只是对顾熹之的态度愈和缓了,“本来昨日就该邀你一道用膳的,只是考虑你初入官场,不便与东宫往来过密,以免落人口舌,便罢了。不过今不同昨,父皇已命你在孤的手下办事,日后接触不可避免,自然无需再避嫌。”
话音未落,姬檀就再次欣赏到了顾熹之脸上堪称喜形于色的表情。
不过顺着他的反应说,效果竟这般立竿见影。
顾熹之好拿捏得远想象,姬檀如是想道。
顾熹之万没料到是这个原因,太子殿下为他思量,考虑周全,他却以为殿下有所保留,不喜欢他,顾熹之顿时愧悔不已,对太子殿下的忠心更是无以言喻。
因此造就了一个蓄意拉拢、一个甘之如饴听从,分外相得的和谐场面。
这幅场面一直持续到姬檀命人传早膳,顾熹之吃过了早膳去翰林院当值,姬檀也需先回房更衣,稍后接见东宫大臣商讨政令一事时方才散场。
作者有话说:
----------------------
第7章
接见大臣商讨政令推进一事顺利,只其中的一项决策,教姬檀犹豫不决。
在东南沿海郡县敦促百姓种桑,势必要安排自己的人过去经办,姬檀手底下不缺这样的人,只是他想将顾熹之外调任职县令,远离京城,一来好培植自己在地方的根基,二来顾熹之离得越远,他也就越放心。
可惜皇帝没有这个意向,这一批科举进士目前尚留在京畿任命,姬檀不能越俎代庖;再者,顾熹之缺乏历练,经验声望也都不足,恐难以在这样的局势下担当大任。
还是不合适。罢了。
他再想一想顾熹之的去处,总归人捏在自己手里,跑不了,姬檀倒也无需太过担心。
姬檀最后指派了门下一名心腹官员前往赴任,先熟悉当地的具体情况。虽不过几日时间,微末之处就可能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次,他断不会让高府台之流重演,而务要将所有可能的风险都控在自己可预料内。
故而姬檀又开始忙得脚不沾地,日常不是处理政务筹谋划策就是和门下官员商榷政令安排一事。
此事繁杂牵涉甚广,暂时还不必顾熹之参与。
姬檀将他需要知道的部分整理成册,派人送去给他先行了解,等到了时候自会召他过来,再论政事。
这一忙就忙了整整一旬时间,期间姬檀一次也没有召见过顾熹之。
他几乎已经将人抛之脑后了。
还是小印子过来禀告他,说探花郎上门求见,姬檀这才想起来,叫人带他进来。顾熹之特意挑在姬檀晨练时间,不会影响到他日程安排,是个懂事的。
姬檀略略提起唇角。
等着他来。
顾熹之再次踏足东宫庭院,明知院内布局景色,也知道太子殿下所在的位置,却还是忍不住有些局促鼓噪,不过他面上已然端得不动声色,举步上前,向姬檀行礼。
姬檀直接:“探花郎来了,过来说话。”
顾熹之驾轻就熟上前。
姬檀也不多寒暄,莞尔切入正题,问他一早过来有何要事。
顾熹之微微垂敛眉眼,恭谦但十分简明扼要地道:“微臣看了殿下遣人送来的文册,算算时间,殿下指派的县令也该到任了,微臣有些问题想要向殿下确认,以便后续为国策推行略尽绵力。”
“你说吧。”
顾熹之猜出了他的人,时间也完全估算准确,无疑给了姬檀一点惊喜。
顾熹之见太子殿下态度如常,未有对他的主动不满,便放松下心,将自己困惑的地方和见微知著猜测的详情一一告诉姬檀,并从中关注姬檀的反应,连带着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想和殿下早日共事的殷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