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主持开的涡喷14在原来的时间线上并不成功,但在其基础上研制出的qd128电用燃气轮机却顺利进入市场化阶段甚至成功出口,也算是在另一个领域修成正果了。
三人寒暄了几句之后,杨奉畑话锋一转,对常浩南说道:
“我记得咱们第一次在京航见面的时候,你就提到过,流体力学理论原理和计算仿真的工程方法是通用的,而且你也在进行压气机叶片设计和制造相关领域的研究。”
“所以我和老阎刚才还在说,想要把伱调去动力联合攻关组,跟6o6所对接一些工作,不知道你本人的意见如何?”
意见如何。
那当然是没有意见。
倒不如说常浩南刚刚还在思考应该怎么和杨奉畑开这个口,现在正好不用纠结了。
因此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同意了这个安排,其果断程度让旁边的阎忠诚都有些意外。
后者再次看了看笔直地站在眼前的常浩南,用郑重地语气说道:
“小常,在做决定之前,我还是得先给你打个预防针。”
“涡喷14是咱们国家第一次完整地尝试从头开始研一个航空动机型号,在这方面的基础比你之前从事的领域还要更弱,困难还要更多,而且……还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所以我希望你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实际上阎忠诚自己就差点因为一次动机试车事故而牺牲,所以这个生命危险绝对不是吓唬人。
“这样吧,动力联合攻关组预计后天决定前往阎良的人选,你在那时候给我最终的答复。”
常浩南本来还想直接表个态,但看了看对方的神情,最终没有开口,只是点了点头。
阎忠诚很明显是担心他在一时冲动之下做出选择,结果对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到时候再出现一些情绪。
这种情况可以说并不罕见。
与其空费口舌去解释,不如等上两天,也让对方能够安心。
“好,我会考虑明白的。”
订应该是破了25oo,明天继续日万一天
第81章动机故障
常浩南并没有需要真的等两天时间。
因为就在盛京这边召开工作协调会议的同时,阎良,出事了。
时间回到半个小时之前。
试飞员林亭光正在驾驶歼8-3的o1号原型机进行计划中的高空大表试飞项目。
尽管后续的o4和o5号两架全状态原型机要换装新型机翼,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全状态的o1和o3号两架原型机的试飞数据就没有了意义。
实际上除非像是苏27的原型机t1o一样把总体设计完全推倒重来,否则即便飞机设计出现变化,也只需要用新的原型机补充进行一部分相关科目即可。
即便这种变化看上去非常明显也一样。
比如fc1枭龙战斗机的o1号和o3号原型机,用的还是附面层隔板进气道,从o4号才开始换用dsi进气道。
又比如歼1o的o1号和o3号原型机进气道上方的六根加强筋真的只挥结构补强的作用,但量产型上则调整了布置方式,顺便增加了扰流作用。
林亭光今天要测试的内容就跟机翼没什么关系,而是要找到当前飞匹配设计下的极限飞行包线——
跟所有的其它设备一样,动机的工作状况越恶劣,就越容易出现故障。
而当工作条件达到某一个临界值之后,故障率就变得不可接受了。
这个临界值的高低也就决定了动机性能的好坏。
但同样和所有的其它设备一样,动机在设计时候确定下来的纸面性能,跟它被制造出来并安装到飞机上之后的实际性能往往是有差别的。
对于一些稳定性比较好的动机,比如f11o或者f4o4,两者之间的差别姑且不会太大。
但对于一些稳定性不好的动机,比如tf3o或者早期型的f1oo,纸面性能则几乎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并且同样的动机装在不同飞机上的表现有时候也是天壤之别。
tf3o装在f111上表现不错,装在f14上就完全是灾难。
所以就需要试飞团队能够精确地确定动机的实际极限到底在哪里。
一方面是让作战单位的飞行员知道应该如何确保飞机处在正常工作状态,减少事故率。
另一方面也是飞出足够的数据,交给动机设计和生产单位,让它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而涡喷14,至少眼下技术状态的涡喷14,无疑属于后面一种稳定性不好的动机。
所以试飞工作更是得千万个小心才行。
……
o1号原型机的座舱里,林亭光左手用轻柔的动作推动着油门杆,双眼注视着hud上面的飞行度缓缓突破了1。8马赫。
这是他在接下来的试飞中需要保持的度。
“准备进行偏航机动试飞。”
耳机中传来塔台指挥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