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东晋风云epub 百度 > 4 王氏崛起领袖是这样炼成的(第1页)

4 王氏崛起领袖是这样炼成的(第1页)

“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既是二者相互扶持,又说出了臣下琅琊王氏的强、皇帝司马氏的弱。

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门阀世家鼎盛,有四大家——王、谢、袁、萧,王家首屈一指。

先说琅琊王氏为什么势力会这么大。提到这个,就必须说到士族。而士族,又与“世家”紧密相连。

有人说,士族一般都是豪强大地主。这种定性,是“局部的真理”。魏晋时期衡量士族最重要的一条,是“累世业儒”,就是家族世世代代盛产知识分子,当官也一般都是文职,而且名望都很高。一旦你带过兵打过仗,真还就不太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甚至会成为一辈子、几辈子的“污点”。

有这样一个比较经典的故事,非常能够说明问题:帝(晋武帝司马炎)尝与之(贵嫔胡芳)摴蒱,争矢,遂伤上指。帝怒曰:“此固将种也!”芳对曰:“北伐公孙,西距诸葛,非将种而何?”帝甚有惭色。

胡芳是曹魏车骑将军胡遵的孙女,西晋镇军大将军胡奋的女儿,算是武将世家女。司马炎在与胡玩游戏的时候伤了手,一生气,说胡是武将后代,一贯的逞强好胜、蛮不讲理。胡反唇相讥:“你爷爷司马懿北伐公孙渊,西距诸葛亮,你不也是将种吗?”这句话打通关节就是“说别人干嘛,你们家血统里也有类似的因子。”

贵为皇帝的司马炎,惭愧地低下了头。吃了瘪,不仅没有恼羞成怒,反而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对一个皇帝来说,不容易啊。

也由此可见,当时社会,“重文轻武”。

从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有条件的知识分子们开始皓首穷经,以谋晋身之阶。他们重视名望气节、学识才能,希望“名震天下”。一旦成为名士,功名利禄会接踵而至。所以,想出人头地的,都努力学习,交接朋党,沽名钓誉。当然,真正志向高洁的,不在此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了“名”,利不旋踵。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那个时期,不是虚言。琅玡王家的王祥,就是六十多岁当官,没过几年,就做到了太尉,比坐火箭还要快。当然了,人家的履历经得起检验!

据传,琅琊王氏本姓姬,是东周时期的太子,因为谏言被废黜,成为庶人。王子虽然成为平民,但生出本末不能忘怀,所以,后世族人以“王”为姓。战国时期的名将王翦,据传就是那位废太子的十五世孙。秦朝式微,王翦的孙子王元举家迁往琅琊郡,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就是诸葛亮、颜真卿等名人“认”为郡望、祖籍的那个临沂。

琅琊王家,累世业儒,从王祥的六世祖王吉开始,就有了“尚文”的家风。

王吉字子阳,年少好学,举孝廉,入朝为官,做过五经博士。王吉开创了《韩诗》王氏学,在《论语》研究上也卓有成效,汉书说他“兼通五经”,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

王吉为官时,家住长安。邻家枣树枝探入其院,王吉的妻子随意摘了几枚。王吉知道后,便将妻子赶走。邻家听说后,执意要把枣树砍掉。后几经周折,王吉才将妻子招回。

因此当时流传着“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的佳话。

讲究品德到了极其偏执的地步,让人都怀疑真伪了。

王吉之子王骏做过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王骏之子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

——经过王吉祖孙三代人的努力,琅琊王氏的家族地位开始上升,到西汉晚期,琅琊王氏已经成为上层世族。

王崇之子王遵在东汉时做过太中大夫。王遵之子王音,生了四个儿子——王谊、王浚、王典、王融。王融生有二子,长子王祥,次子王览。

曹魏时期,王家开始兴起了。

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求鲤,名震天下。王祥的生母早丧,继母朱氏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名声越来越大,举孝廉,先后担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位列三公不过短短十几年。西晋建立,七十多岁的王祥拜太保,进封睢陵公。王家,成为一等一的大贵族。

王祥的异母弟,也就是朱氏的儿子王览,与兄长感情极好。朱氏有意毒杀王祥,他就不顾可能服毒的危险去饮酒、试菜,让朱氏投鼠忌器,再也不敢心生妄想毒杀王祥。

兄友弟恭,家和万事兴。在生产力低下的宗法社会、农耕时代,再也没有什么比“报团取暖”由于血缘关系凝结在一起形成的家族凝聚力更强大的力量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去为家族奠定“道德声望”之外,王祥还做出了一项贡献,那就是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项高明政治策略——“与时推迁,平流进取。”就是要求家里人做人、做事要谦虚低调,远离风险,避免无妄之灾,同时要顺应时代的大势,做到光大门楣。

王祥八十岁那年,晋王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承了王位。同年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了皇位,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面对改朝换代,王祥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既没有像某些曹魏遗老一样,选择给旧王朝殉葬,也没有对司马家族趋炎附势。

作为道德模范,王祥这个态度很重要,不反对就是默认,这正是司马炎所需要的。司马炎进封王祥为睢陵公,王祥没有拒绝。——士族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和道德声望,无论是谁掌握最高权力,都要依靠士族的力量。

当然了,王祥不是走投降路线的当权派,他是走妥协路线的骑墙派,这一点很重要。这也是琅琊王氏积蓄力量以待脱颖而出的必要准备。

还有,王祥、王览的从祖兄弟王雄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分别生了有“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和玄学领袖王衍,这两位也都位列三公,都做过司徒。再加上位列太保的王祥,琅琊王家,已经不得了了。

文化传承,是琅玡王氏的“累世之美”,也是其成为高级士族的必备条件。

“出生在罗马”与“出生是骡马”肯定不同。

当初,王祥得到了一把刀。懂行的人说,佩戴此刀,后世必定富贵。王祥就把刀送给了王览,不知道他说过“苟富贵、勿相忘”之类的话没有。果不其然,王览的后代之中多有贤才,在东晋时期尤为兴盛。

王家兴起,可能真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曰:“琅琊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历代史家一再称述琅琊王氏“簪缨不替”,“冠冕不替”,“世禄不替”,这与其家族风尚不无关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