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三套(林杏枝丶林青山丶林青禾各一套)
——老铁锅一个(板车)
——碗筷四套(板车)
——净水粉一袋(随身空间)
——小型净水器两个(随身空间)
——小型强光手电一个(随身空间)
——手摇充电收音机一个(随身空间)
——指南针一个(随身空间)
——折叠望远镜一个(随身空间)
——合金饭盒一个(随身空间)
——折叠炉具一套(随身空间)
——塑封文件袋一沓(随身空间)
【柴火类】
——柴火六捆(板车)
——酒精燃料一瓶(随身空间)
【武器类】
——尖头木棍三根(林杏枝丶林青山丶林青禾各一根)
——镰刀一把(林青禾)
——木刺若干(林青禾丶随身空间)
——军用匕首一柄(随身空间)
——折叠式防身钢叉一个(随身空间)
【医疗类】
——急救包一份(随身空间)
这些物资,虽然看似充足,但以林青禾的经验知道,若一切按部就班,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撑过二十多天。也许在她计划的这段时间内,她们能穿越最危险的地方,避开人祸和自然灾害,但想要完全依赖这份食物撑过艰难的西南路程,显然是不够的。
不能等粮吃完了再想对策。
林青禾心里一向有账,出发前她就定了计划:头十天务必走出这片平原谷地,前往她印象中那片叫“连庆山”的山脉。那是地势较高丶相对安全的地方,即使大雨成灾也不至于被洪水围困。连庆山附近应该有树林丶野物,甚至可能有还未被逃荒人扫荡过的野地或废村,若运气好,能就地采集或觅得新粮源。
再者,接下来大概率都是暴雨,她没准备太多水,就是算准了这一点。天上下的比人挑的管用,净水粉和净水器不是摆设,只要找到个干净些的山洼或者屋檐,就能接到水喝。水不是难题,难的是人挤人丶村挤村,真正的敌人永远是人。
她打心底里清楚,这点粮只是啓动线上的火种,能把人带出困境,却不能带到终点。
没有告诉青山,也没和小姑说透。青麦年纪还小,这些话更不适合让她听见。
粮不等人,命也不等。
雨点落下来,敲在蓑衣上,啪啪作响。
林青禾眯起眼:“走。”
*
雨越下越大,天色也逐渐暗了下来。
细密的雨丝如织如网,自午後便不曾停歇,山野之间一片湿漉漉的朦胧景象。林青禾一行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缓行在荒僻小道上,身影在风雨间连成一线,仿若孤舟飘浮。
她没有停步,也没有计划寻找人烟。这个季节下雨是好事,却也最容易滋生混乱和意外,尤其是在如今这种灾年。她早在脑中计划好,趁雨势压住流动的人群,拉开与小伊村的距离。
走到傍晚,终于入了一片野林。荒了数年的林地因连日喜雨渐有回春之态,林中泥泞积水不深,新冒的草丛和嫩芽在水雾中带了点蓬勃气息。林青禾站定,目光扫过四周,挑中一棵高大粗壮的老槐树,枝桠层叠,主干挺拔,适合遮风挡雨。她示意停下:“今晚就在这里歇。”
几人默契照做,林青禾当即卸下板车,将车身靠树安放,又和林杏枝一人一边,把早绑在车底的木棍取出,用未用完的油布搭起一顶简易的三角棚。虽然低矮,但勉强能容下三四人。她又找了几根油布条牢牢缠结住,确保不会被风吹垮。
林青禾吩咐青山去附近拾些石块来垫地,拿出铁锅接了大半锅雨水,悄悄撒一些净水粉,架在柴火堆上准备煮汤。
“姐,火石我来。”林青山低声说着,从怀里取出火石,蹲地小心划火。经过这几日,他已经练得颇为熟练,不多时便升起一堆小火,火光驱走了林中湿冷的水汽,也让人心里暖了些。
汤锅里投入些野菜干丶粗盐,不一会儿便煮出一锅热汤。几人围坐,手捧木碗,一口热汤配几口豆饼,简单粗糙,却是十分满足的一餐。林青禾吹了吹碗沿,慢慢喝着汤,体内的寒气被一点点驱散。她默默松了口气。
原身身体底子薄,才十五岁,又在山道上拖了大半天板车,早前已是强撑。若非小姑林杏枝主动提出多替她拉一段,她恐怕连这锅汤都没力气熬。
林杏枝此刻靠着板车坐下,悄悄揉了揉酸痛的胳膊,见侄女已开始分汤,又忙笑着伸手接碗。见青禾做事颇有章法,心里头像是落了锚,越来越觉她靠得住。尤其是这一路安排得明明白白,让她不自觉就信服丶安心。
青山挪到青麦睡的竹篓边蹲下,看妹妹正缩在被褥里睡得香甜,小小的身子缩成一团。他轻声摸了摸她脑袋,低声说:“小麦真乖。”
林青禾的目光在火光中温柔起来。三岁的孩子在风雨里待了一整天,竟没闹一回,只在饿了或尿急时才从竹篓探头喊人。那一声声“姐姐”“哥哥”,清脆软糯,像拽着她的心,也拉住了她这副虚弱的身板。
是啊,幸好她不是一个人。
不论前路有多苦,有家人同行,有夜里这一口热汤,便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