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双棉鞋,大小都有,结实耐穿;
六条棉被,厚薄不一,但都是实打实能盖过冬的;
十五件单衣,可以改成帽子围巾。
这笔交易两边都心满意足。
王桂香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些吃食可比银子管用多了,吃进肚子才是真的!”
林青禾也暗自开心,换来了这麽一批御寒衣物,为大家过冬又增添了一层保障。
她正要提一嘴针线,也就是随口一说:“您家若有针线,方便……”
王桂香却直接抄起柜台下一只木盒子往她怀里一塞:“这针头线脑的,你拿去就是,说什麽换不换的!”
林青禾愣了一下,旋即笑了:“那我就不客气了。”
她见王桂香心思爽快,也不忍让她吃亏,便低声提醒道:“王老板,其实我们一路从北边过来,看得出来,这年头不太平。我以前听村里老人说,大旱大涝之後,多半会有大雪,冻死人不是吓唬人的。您若还有些棉絮布头的,趁早缝些棉衣棉被,木炭也尽量多烧些,早点备着比临到再慌要强。
王桂香闻言一愣,眼中浮现一丝不安,又迅速恢复镇定:“你这孩子……懂得倒多,我记下了。你说得对,早准备,早安心。”
林青禾微微点头,没有再说更多,只是领着人装好衣物离开了这家成衣铺。
风声呼啸,街巷冷清。
可在她们的背篓里,有了更多过冬的底气。
*
镇上的交易结束後,林青禾一行带着满满几大包衣物返营。
王老板果然讲信用,换来的棉衣棉裤有大有小,式样老旧却干净结实,棉鞋厚实暖和,棉被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度也足够挡住入冬的寒风。
林青禾一家四口率先换上了尺寸合适的棉衣棉裤,穿在身上厚重柔暖,脚下棉鞋也如炉中炭火般温热,再盖上一条新得的棉被,哪怕是在户外扎营过夜,也不再发抖。
其他人也不争不抢,由林青禾丶林杏枝丶周晓萍几人分发,再由吴春花丶魏长福协助管理分配。分完後仍是有缺——毕竟是三十馀人的队伍,衣被始终紧张。
林杏枝丶周晓萍几人当即领着几位手脚麻利丶极擅缝补的,用着休整时的功夫在营地一角支起临时“女工坊”。
一边喝姜汤取暖,一边飞针走线。
王老板那里换来的成衣被她们细细拆解成布块,重新裁剪拼缝;从山上带下来的棉绒则被不断填入;林青禾他们先前穿的旧薄棉衣也全被拆成芯子和面料,用来加厚。
那几日营地里夜里女红不断,火堆边丶树下丶板车上,女人们弓着身子缝缝补补,小些的孩子则帮着理线捡布,大孩子跟着林青山等人轮流巡营烧火,场面热闹极了。
终于,在又一个火堆驾着沸腾热汤的夜里,最後一件厚实的棉衣丶最後一双絮满棉绒的棉鞋被分发出去。
这一次,每个人都换上了厚实的新衣新裤,脚下踩着结实保暖的棉鞋,脑袋上戴着拼布做的绒帽,脖子围上厚围巾,双手也有了简单但实用的棉手套。
最重要的是,每人手里还抱着一床属于自己的棉被。
过去,在连庆山上,只有林家有两条厚棉被丶三张薄褥,後又从柴营缴获了几条补丁棉被。夜里分不够棉被的孩子只能挤着大人,一起围着火堆瑟瑟发抖。
如今,哪怕是襁褓中的小石头,都有了绣了个石头的棉被。周晓萍感激又珍惜地将这床小棉被铺在背篓里,整了又整,只盼小石头能睡得更暖和些。
小青麦抱着林杏枝为她缝的小棉被,在火堆边高兴得转了好几个圈。
一时间,营地中火光跳跃,人声热闹。寒意虽未散尽,却被这群人在荒野之中一点一滴缝补出来的温暖与希望抵御了个七八分。
那一刻,所有人的脸上,都写着两个字:
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