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听得仔细,脑子飞快运转,把每一句话都记下。
她知道,地不是她能教别人种的,她只能学会安排丶协调,把有限的人力用在最对的地方。
不远处,林通正和刘榆修整破旧的锄柄,几个少年轮换着用木叉挑泥泞,积水从低洼处缓缓流出,在垄沟中晕开一片浅浅的浑色。
那是生的颜色。
这一日,小院分出五人随林青禾开垦荒地。
赵芦花会撒种,会看土色,手脚快,眼光也准。
陈谷香不多话,但下锄均匀,是耕田好手。
魏长福力气足,年轻肯干,背土翻地从不喊苦。
吴老汉虽老,讲起种地的门道却头头是道,是小院里真正的“地书”。
他们一个个轮着来,不等林青禾开口,自觉接了活。
她什麽都不会,却没有被搁在一边。她跟在他们後头学,看他们怎麽分垄丶怎麽下种丶怎麽撒灰。
半天下来,脚底陷了泥,袖口溅了浆,手上也起了泡。
可她咬牙没吭声,太阳斜着的时候,已能看懂地里的三道垄走得是不是直。
春雨初歇的第二日,小院外那片曾是荒土的地方,起了第一道规整的垄沟,种下了头茬蕨菜丶芜菁丶香葱。
青苗一株株埋进土里,像是努力把活路扎进地里。
林青禾站在垄头,望着一片湿土。
风吹过来,带着细细的泥土香。
她心里无声地想着:活下去,不止是咽口气。
还要种下一些东西,在泥里丶风里丶雨里发芽。
——那样才算,真的活着。
但林青禾也明白,小院前这点薄地,不足以撑起五十馀人的口粮。
所以种地之外,她另备了路。
每日清晨,她都安排熟手上山觅食,分三五成组,循着她在地图上勾过的路径,往後山林谷搜去。
山林之中,危机重重,可这支人队里,有太多人,是从连庆山那段血与雨中走出来的。
哪怕是个十二岁的孩子,到了山林里,手脚都比寻常大人利落。
罗玥丶王翠翠丶孙冬生丶刘榆丶蒋顺这些少年,早学会了如何设套丶分草丶听风辨物。他们带着新手,每天早出午归,偶有斩获,日日不落。
这几日,带回最多的是野葱丶山芹丶灰灰菜,还有一窝山鸡蛋。
再远一点,罗玥她们在溪边发现野蜂窝,取了两瓢蜜。
那一夜,小院里最小的几个孩子高兴得围着罗玥转,小青麦搂着蜂蜜罐不放,小石头流着口水眼巴巴望着。
林青禾站在廊下,看着这群小孩子眼里重新亮起的光。
活着的不只是靠菜根与豆粥。
更靠一点点甜,一点点热,一点点撑下去的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