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朝末年的乱局早已席卷四方,从她离开故土时起,便注定这不是一两年的灾年,而是席卷整个时代的乱世。
他们无法奢望很快就能回归中原,既如此,就得在此处活出个未来来。
离人镇虽不大,却五脏俱全,商铺街市丶作坊作田,一应俱全。若是寻常人家,租下几间屋子暂住,确是合情合理。
但她这一行人,五十多口人,未来要置办物资丶储粮丶安置牲口,再加上她想开垦的田地,几间屋子岂能容下?
她曾实地走过镇上几处空屋——最宽敞的,是旧织坊改造的几间屋子,年久失修丶空间逼仄,住十来个人已嫌局促,更不用说她这一行人。
而且,这些年灾荒流民不断迁徙,镇上空屋早被各家占得七七八八,除非等哪户离开或者出大事,否则根本轮不到他们。
比起困守一隅,她更愿意踏实打地基丶搭房梁,建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其实我们打听过,外来人若能担保落户,是可以自己买地建房的,对吧?”林青禾语气不急不缓。
董老点点头,眼里多了几分赞赏:“是的,镇上确有此规定。只是地段有划定,不能随意选。”
他年纪虽老,思路却极清楚。这女孩年纪不大,却极有章法,行事步步为营。她这般坦率主动,更是赢得了他的好感。
“镇东面还有一些空地,你若真打算买地建房,我让砺小子带你们去走一圈。”董老说完,朝门口喊了一声。
“砺子!”
不多时,董砺快步进来,衣袖还沾着几缕马鬃。
“带林姑娘他们去看地,别光指贵的,老百姓买地都是看长久打算的。”
董砺一边点头一边笑:“明白。”
林青禾连忙起身道谢,临走前还特意拿了几包腌好的野果干送给董老。
“这些是我们自己晒的,略带些酸味,解腻开胃,还望您收下。”
董老笑呵呵摆摆手:“你这姑娘,人情世故一点不少。罢了罢了,你们愿意扎根,以後就是乡亲。”
*
正午时分,阳光从云缝间洒下,微热却不燥。
林青禾丶林青山丶罗玥三人随董砺一道,踏上了挑地之行。
镇东的山坡地势缓和,绿意盎然,一路上可见不少原住民修整的田垄,正种着苞谷丶豆苗。更远些则是杂木林丶空地与沟渠错落其中,土色偏红,带点黏性,却也肥沃。
“我们这边划分大致三种地段。”董砺边走边介绍。
“第一种,最靠近镇口这块,离集市近,铺子方便,人气旺。许多打算做生意的流民都选了这里。”
林青禾顺着他手指方向望去,那地段确实不错,十几户人家已在搭棚修屋,炊烟袅袅,孩子在地头追着鸡跑,颇有生气。
“但地价也最贵,最贵的地一亩要五十两,便宜的也要二十。”
林青禾默默记下,不置可否。
董砺继续领着往外走。
“第二种,是往村庄方向延伸的一段,虽不如镇口热闹,但胜在田多人少,也通得水路,便于开垦耕种,价位在八到十五两之间。”
这一段她也留意过,不少旧居荒屋已被流民修补成家,鸡圈猪栏分明,柴禾整齐地堆在院角,确实适合耕种之人。
“第三种,是紧挨着杏花村的外围荒地,便宜,三到八两一亩,但人稀,得自己修渠引水。”
三人边走边看,往返一整日,等回到镇上时,天色早已擦黑。
林青禾让罗玥从背篓里拿出三包风干果干,递给董砺:“莎朵姐爱吃酸甜的,你带些回去让她尝尝。”
董砺见状摆手,嘴上推辞,可想到莎朵最近吃什麽都没胃口的样子,到底没拒绝,有些不好意思地收下。
“那你们怎麽想的?哪片地合适?”
林青山丶罗玥都望向林青禾。
她站在夜色下,神色沉稳,微微颔首:“我觉得镇子与杏花村中间那片最合适。”
“距离镇市不远,来往方便,也有水路,价格适中。”
“最关键的是那片地没被完全开发,北面背山,东面开阔,可以逐步修建,又不易打扰他人。”
她顿了顿,又道:“我们人多,哪怕分出一半建田舍工坊,一半安居种地,也够用了。”
董砺点点头,眼里透出几分赞许。
“你想得妥帖。那我明天帮你报备,若镇上确认无异议,你们就可以先交订金,尽快动工了。”
“多谢。”林青禾拱手一礼。
夜风起,月色温柔。
这一日的奔波没有白费。
她望向远处尚未点亮的土地,那是一片静谧的空地,静候着他们亲手耕种丶亲手搭建。
未来就在不远处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