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涧村“以工代赈”的成功,如同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迅扩散至整个河东道官场。那清澈的渠水,流淌的不仅是生机,更是一种令许多人坐立不安的新规则——透明、高效、权责分明。
以往,赈灾款项如同一条浑浊的河流,流经各级官吏手中,总要被“漂没”几分。虚报灾民人数以冒领钱粮,克扣工食、物料以中饱私囊,在模糊的账目和人情往来中,这些早已是心照不宣的“惯例”。林弈这套做法,如同在浑浊的河水中投入了明矾,让一切沉淀物都无所遁形。
他引入了标准工作量(土方)和计件工钱,使得虚报人工变得极其困难——每个劳力每日能完成多少土方,有目共睹,记录在案。他要求每日按完成量现场结算部分工钱并管饭,使得克扣粮饷难以操作。最关键的是,那清晰到每一文钱去向的账目,像一把冰冷的锁,锁住了许多人伸向赈款的黑手。
利益被触及,反扑如期而至。
最先难的是平阳府知府,他是布政使崔文瀚的门生故旧。在一次向钦差杨涟的例行汇报中,他“忧心忡忡”地提及:
“杨大人,林修撰在石涧村之法,虽初见成效,然……隐患颇多啊。其一,按土方计酬,虽能激励劳力,却易使民夫为求度,不顾质量,恐遗后患。其二,每日放工钱铜钱,数额不小,恐引周边盗匪觊觎,滋生事端,不利于地方安定。其三,也是最为紧要者……”
他刻意顿了顿,压低声音:“林修撰以钦差顾问之名,手握钱粮,如此厚待石涧村民,每日铜钱粮食,远寻常赈济标准。如今周边村落闻风而动,皆言‘林青天’仁厚,纷纷欲往石涧村投效。长此以往,恐……恐非朝廷之福,有收买人心、聚拢流民之嫌啊!下官听闻,已有无知乡民,只知有林修撰,不知有府衙,更不知有朝廷矣!”
这番话,可谓诛心至极!将林弈的高效与廉洁,扭曲成了可能动摇统治根基的“收买人心”和“聚拢流民”!
紧接着,负责其他区域赈灾的几名州县官员,也联名上书杨涟,言辞“恳切”。他们不再直接攻击林弈的方法,而是大吐苦水,言称林弈在石涧村的标准,抬高了灾民预期,导致他们辖区内的灾民不愿再接受传统的“施粥加徭役”,工作消极,甚至出现小规模骚动,要求“也按石涧村的规矩来”。他们将自身管理无能引的矛盾,巧妙地转嫁到了林弈身上。
“杨大人,非是下官等不愿尽力,实乃林修撰之法,打乱了地方原有秩序,致使政令推行受阻。若各地皆效仿石涧村,恐朝廷赈济体系崩坏,各地标准不一,引更大混乱啊!”
“是啊,杨大人,林修撰年轻气盛,一心为民,其心可嘉。然其不知地方政务之复杂,一味求快求效,恐适得其反。还请大人明鉴,为大局计,稍加约束林修撰之行止。”
压力,如同无形的蛛网,从四面八方缠绕而来,汇聚到钦差行辕,缠绕在杨涟身上。
崔文瀚更是亲自拜会杨涟,他不再提数据造假之事,反而摆出一副老成持重、顾全大局的姿态:
“杨公,林修撰才学出众,勇于任事,下官亦是佩服。然,治大国如烹小鲜。北地局势复杂,牵一而动全身。林修撰之法虽好,然过于刚猛,若强行推广,恐激起地方官吏消极应对,甚至……阳奉阴违,届时赈灾大局受损,反为不美。不若……暂缓推行,容下官等慢慢疏导,待时机成熟,再徐徐图之?”
这番话软中带硬,既点了林弈“刚猛”的缺点,又暗示了若强行推行可能导致的“消极应对”和“阳奉阴违”(实则是威胁),最后还摆出了“顾全大局”的高姿态。
杨涟端坐堂上,面沉如水。他如何不知这些地方官员的盘算?林弈触及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利益根基。这些联合起来的反扑,虽手段卑劣,却抓住了“收买人心”、“扰乱秩序”等极其敏感的政治要害。
他欣赏林弈的才干与魄力,石涧村的成功也让他看到了希望。但作为钦差正使,他必须权衡利弊,考虑全局的稳定。若因林弈一人,导致整个河东道官场离心离德,赈灾事宜彻底瘫痪,那便是因小失大,他也无法向朝廷交代。
一边是触手可及的高效与希望,一边是盘根错节的旧势力与潜在的政治风险。
杨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
行辕内的气氛,因这无形的压力而变得格外压抑。那些原本就对林弈心存嫉妒或不满的随行官员,此刻更是幸灾乐祸,冷眼旁观。
林弈清晰地感受到了这股针对他的暗流。他并未惊慌,反而更加冷静。他知道,这是改革必然要经历的阵痛。地方官吏的反扑,恰恰证明了他的方法打中了他们的七寸。
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再次提笔,准备向杨涟呈递一份更为详尽的报告,不仅要说明石涧村模式的成功,更要系统分析其可复制性,以及应对各种质疑的具体方案。
然而,就在他伏案疾书之时,杨涟的传唤到了。
踏入杨涟书房的那一刻,林弈能明显感觉到,这位铁面御史看向他的目光,比以往更加复杂,也更加沉重。
“林修撰,”杨涟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石涧村之事,你做得很好。然……树大招风。如今非议甚多,皆言你‘操切’、‘扰序’,甚至……有‘收买人心’之嫌。你,可知晓?”
林弈坦然迎上杨涟的目光,声音清晰而坚定:“回大人,下官知晓。然下官所为,上不负陛下钦点、大人信任,下无愧于黎民百姓、天地良心。所谓非议,无非是触及某些人私利之狂吠!若因惧怕非议便裹足不前,坐视灾民困苦、赈济虚耗,才是真正的辜负圣恩,愧对百姓!”
杨涟凝视着他,久久不语。书房内,只剩下烛火噼啪的轻微声响。
最终,杨涟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即日起,石涧村模式,暂停向外推广。”
“林弈,你……暂留行辕,协助整理文书。”
林弈的心,猛地一沉。
这看似保护性的安排,实则是迫于压力的暂时雪藏。
利益的铁壁,比他想象的,更加坚硬。
喜欢天命寒门请大家收藏:dududu天命寒门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