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在屋里一阵胡闹,直到太阳西斜,乌修能才衣衫不整的从耳房里出来。
一个月后,看着眼前矮小的城门,还有门口查验的士兵,杜若终于长舒一口气。
这一个月她们都是在路上度过的,根本不敢休息。
哪怕这会是六月份,正是炎热的时候,杜若在路上都差点中暑了。
到了东北的地界,都能明显感受到气温下降了许多,没有京城那么炎热了。
跟后世不同,这个年代的东北还是一片荒原。
因为气候寒冷,地面上一直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冻土,终年不化。
也就是这几年干旱,气候极端上升,融化了不少冻土层,才能够得以开。
融化的雪水滋润了脚下的土地,又有大河调节气候,所以东北并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
酸雨也没有飘到这里来,蝗虫的大部队和沙尘暴据说是往西北去了,瘟疫被隔绝在了南方,更没有生过洪水和地震。
一切都还好好的,像是灾害还没生前的样子,确实称得上是一块净土。
城门口排队的人不少,大多都是拖家带口来的。
长得更瘦,穿得更破、更脏,饿得眼冒绿光的,大多都是原先就逃难到京城的流民。
稍微穿得体面一点,还带着一点家什,家中有老弱妇孺的,多是京城本地人逃出来的。
杜若没有急着排队,而是去看城门前贴着的一块巨大的告示。
这个告示上写着大家最关注的土地分配问题。
跟现代的产能过剩不一样,这个年代的物资极其稀缺,更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大家就指着土地吃饭呢。
所以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杜若仔细研读贴在墙上的“募民开垦”告示。
按着告示上的意思,流民新开垦出来的土地七分归朝廷,三分归自己。
这三分的所有权都还是朝廷的,个人只享有使用权
但是朝廷不能无故回收,至少二十年内,不能以任何理由无故回收。
就算必须要征用,也必须给足赔偿,这个赔偿是世面价值的两倍。
然后前两年免税,第三年开始收税。
这也太吝啬了!
杜若忍不住在心里吐槽。
她前世喜欢研究历史,不是不知道古代的流民垦荒制度。
像是宋朝的“营田制”,也是朝廷组织流民垦荒。
但是人家五五分,或者四六分,朝廷还提供种子、农具。
这里变成了三七分,而且二十年后还有无故收回的风险。
至于农具和种子,那是一概不提供的。
没有农具怎么办?
租呗!
租朝廷的农具,以后慢慢还租金。
种子也能借,后面有收成了再还。
杜若简直无力吐槽。
喜欢天灾逃荒:我过之处,寸草不生请大家收藏:dududu天灾逃荒:我过之处,寸草不生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