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飞鸟集精选32 > 第57章 飞鸟集56 生命的舍与得 唯有献出生命才能得着生命(第2页)

第57章 飞鸟集56 生命的舍与得 唯有献出生命才能得着生命(第2页)

当“获得生命”只是意味着“被纪念”“被感动”或“感到有意义”时,它仍旧无法逃脱死亡的终局,是一种对永恒的情感性模拟,而非真正的生命延续。这也正是人文主义解读的致命局限。

当“得着生命”仅意味着被纪念、被感动或“感到有意义”时,生命的意义仍然无法穿越死亡的深渊,无法逃脱死亡的终局,它只是一种对永恒的情感性模拟,而非真正的生命延续,这也正是人文主义的致命局限。

因此,泰戈尔的诗句虽然在人文主义框架下显得动人而崇高,但若追问其“得着”的真实含义,仍不可避免地陷入象征层面的空转。对死亡的无力回应,使得“生命之获得”停留在感性构建的意义幻象之中,而非真正具备越性的实在基础。

圣经视角:真理与灵魂得救的关系

泰戈尔这句话与耶稣曾说过的一句话,高度相似。耶稣说:

若有人要跟从我(即寻求新生),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即甘愿献出生命)。

接着他说: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从形式上看,泰戈尔这诗几乎可视作对耶稣之言的阐释或概括。当然,二者在立场与指向上存在根本差异。泰戈尔只是以一种“观察者”的视角陈述生命的悖论,是一种理性或哲学化的表述;而耶稣则不同,他不仅言说生命,而且以自己为标尺,作为判断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标准。

正因如此,耶稣这番话在世俗看来,几乎是狂妄、霸道、毫无谦逊可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哲学家敢如此说话,哪怕是伟大的宗教创始者,也极少以自己为衡量生命的绝对标准。那么,他为何如此说?这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这句看似悖论的教导,其关键在于“生命”所指并不单一。在这里,耶稣使用的是两重含义的“生命”:第一重,是指暂时的、属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第二重,则是指那永恒的、属灵的、与神相连的真生命。一个人若执着于属世生命,不愿舍弃旧我(骄傲,自义,贪爱世界等),最终将失去灵魂的生命;而若愿意为基督的缘故放下这一切(甚至牺牲殉道),反而能获得那越死亡、不可朽坏的、永恒的生命。

耶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曾明确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在耶稣这里,生命与真理密不可分——没有真理,就没有真正的生命;没有通过他,就无法进入那永恒的国度。一个人若认识了真理并归向真理,就获得了重新和新生,获得了真正的、永恒的生命。因为他自己就是真理本身,所以他说:“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即通向天国)。”

在这里,耶稣所说的“得着生命”,与人文主义中常谈的“新生”概念有本质区别。后者所指的新生,往往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自我更新,一种道德觉悟或情感升华,是可贵但有限的主观体验,总体上是一种比喻。而耶稣所宣告的生命,是在谈生命本身而非比喻。是真实的、永恒的灵魂之生。

耶稣并不鼓励空泛的牺牲或泛道德的奉献,而是要求“为我”,即为真理(信仰)的缘故,舍弃自我中心,进入永恒国度。然而文学家、道德家和社会学者所谈的新生与永生,只是比喻意义上的,是一种道德教化,一种心理宽慰,甚至是一种宣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此,基督教中“舍命得生”的观念,绝非鼓吹泛道德式的奉献或情绪化的牺牲,而是一种为真理而活、为信仰而死的实质性回应。只有“为我”,即为基督、为真理之缘故而舍己的生命,才是真正通向永生的生命。

这也与佛教对“生命”的理解形成鲜明对比。佛教的核心是“四苦”观,即生命本身充满痛苦与无常,需通过修行和觉悟,放下欲望、摆脱轮回,以达涅盘。而在基督信仰中,生命并非需要被越的负担,而是神所赋予的宝贵之物。基督徒所追求的“越”,不是灭除生命本身,而是使生命得以转化——从属肉体的败坏状态,转向与神联合的永恒状态。这需要通过真理的启示、信仰的归属,而非人的内修与自觉。

换言之,佛教所说的“觉悟”,在基督教看来,仍然是人试图凭自身智慧通向永恒的一种努力;而真正的永生之路,不在人自身,而在那越人的真理之中。只有当人谦卑下来,承认自己的有限与无能,转而信靠那位道成肉身、舍己为人、死而复活的真理本身,才真正进入生命的门。

三、延伸思考:你为谁而献出生命?

泰戈尔的诗句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人类对“越有限”的共同渴望:

佛教在轮回中寻找出路,也在越轮回中探求终点,其理想之境是涅盘,达成于“空”与“非空”的辩证迷宫中;

人文主义试图在虚无之上搭建“意义”,却终究难逃时间的清算。当真实的死亡来临,人文主义所赋予的一切“意义”与“象征”,终将一并坍塌;

基督教把死亡与罪、新生与真理紧密连接起来。它认为:若要战胜死亡,必须脱离罪的辖制;而脱离罪的唯一路径,是认识真理、承认真理、归向真理、活出真理,与真理合一。所谓“舍己”,正是脱离旧我,进入真理、进入真生命的开始。

当我们不再以“奉献”为道德表演;不再将“得生命”视为自我成就,或许才能真正读懂生命。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呼“意义”“奉献”“自我实现”的时代,时常被“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一口号所裹挟。但在喧嚣的价值构建背后,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我们献出的生命,是为了谁?所得的生命,又是否真实存在?

当我们不再将“奉献”当作道德的表演,也不再把“得生命”视为自我成就,也许才触及生命的真实根基。今天,我们身处一个喧嚣的时代,被“意义”“奉献”“价值感”这些高频词汇围困着,被“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这句口号驱策着。然而,在这喧嚣背后的静默处,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我献出的生命,是为谁?我所得的“意义‘,是否真实存在?

泰戈尔的诗句确实动人,却也极易被浪漫化解读为“道德情怀”的颂歌,从而遮蔽一个更本质的真理问题:唯有归于真理的献身,才不是徒然的牺牲;唯有通向永恒的道路,才能使“得生命”不只是情感的自我安慰。

你愿意让“生命的得”定义于虚构的意义,还是建立于真实的永恒?当当潮水退去,哪些“献出”会化为泡沫,哪些“得着”能穿越永恒?这或许是泰戈尔的诗留给每个读者的终极叩问。

喜欢飞鸟集全解读请大家收藏:dududu飞鸟集全解读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