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第21章所以,他彻底掉马了对吗……
扶苏笑得很甜,嘴角高高地翘起、雪白的两颊微鼓着,像是个掺了糖汁的奶包子。
但现在没人有空在意他的笑相如何,或者质疑三岁小孩儿把谈判过程全听懂了会不会太有违常理。
因为大家都在笑。
大宋君臣的表情,此刻达成高度一致。
西夏梦想中三分天下的格局需要什么前置条件?需要势均力敌、拧成麻花、谁也奈何不了谁的三股势力。
倘若某个后起之秀想要与两位老大哥平起平坐,不出意外,一定会受到原本斗得不可开交的两股势力的一致针对。
看看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就知道。它们统治全球的数十年间,没有哪个国家与它们平起平坐过。而今,宋辽夏之间微妙的格局,只不过冷战的又一次重……早了一千年的预演。
而且,更加微妙的是,西夏很长一段时间曾是辽国的附属国,李元昊的祖宗李继迁又被宋太祖打败过。这就注定了它的崛起之路更艰难,也更漫长。
不过西夏现在别说崛起了,恐怕连保住既存的实力都困难。今天的事一旦传出去,就算仁宗不把人证奸细送到辽国,人家脸皮厚一点,说我为我“兄弟之国”来打你,西夏敢不接招吗?
辽夏之间必有一战,从奸细承认自己的西夏人身份那一刻起,这件事已成定局。辽国不会放弃喂到嘴边的借口,也咽不下昔日家奴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气。
仁宗静静地负手而立、一言不发。他给足了西夏使臣时间,让他们把目前陡转的局势厘清楚。
那么,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是大宋的态度。
刚和西夏经历三年苦战的大宋,是会高高挂起作壁上观,还是会和辽国一起发兵攻打西夏,事后两国一起瓜分胜利果实呢?
就要看,西夏能不能给出让大宋满意的价码了。
这才是西夏使臣脸色变苍白的原因。
他们承认或者不承认奸细根本不重要,杨守素的狡辩更是无谓的垂死挣扎。
原本像天方夜谭的“寸土不予,分银不增”,现在看起来也显得眉清目秀、甚至对西夏是好选择了。大宋完全可以要得更多。
“寸土不可予,分银不可增。”
此时此刻,宋仁宗也在心中回味起这句话来。如果说,他一开始说的时候还有讨价还价话术的成分,但自从目睹扶苏与奸细只有一掌之隔后,他的心就坚定下来,势必要将之达成。
后面的局势更是一节节冲着有利于大宋的方向奔去。
但仁宗看了眼天色,心知今天是无法谈出什么结果了。西夏使臣理智上虽然知道了宋夏之间攻守易型,现在不是他们漫天要价的时候了。但从感情上接受、利益上接受却是另外一回事。
正好,大宋这边也没商量好该怎么狮子大张口呢,仁宗暗忳,等回去和众卿商量一下,再问问肃儿的意见。
他脑子里最先浮出了三项必争之物:
铁,牛羊,还有……马。
西夏的党项马极为出名,不仅耐寒耐旱耐粗饲,而且耐力出众、冲锋力强。是辽国也要眼馋,要求西夏每年上贡的战略物资。
大宋当然也眼馋。但另外两个国家很有默契地把宋排除在交易的范围之外,一起维持着对宋的战略封锁。
倘若能以此事为契机,从西夏那处撕开个口子……宋仁宗呼吸粗重了一瞬,竟然不敢再往下想了。太祖在位时都没过过的好日子,难道他要过上了?
仁宗不敢想,但扶苏敢啊!
眼见着“寸土不予,分银不增”不再仅仅是个梦,他理所当然地开始得陇望蜀。西夏所在地,也就是后世的青海甘肃陕北宁夏一带都有什么物资来着?
铁?煤?石油?
不不,那些都是工业时代的点缀。
而扶苏初次降生于一个农业国,天然更关心吃不吃得饱饭。所以在他心中,西夏最重要的物资是……
是盐啊!
西夏占据了后世中国较为干旱的几个省份的领土,天然就有数不清的盐池。光是青海省的察尔汗盐湖,它的储盐量就足够地球的所有人口吃1000年。
那就是……70亿人每天吃,都要从北宋立国一直吃到他第二世降生的年份。
不得不说,新出生的脑子就是敢想。宋仁宗连要几匹马都觉得如坠梦中,扶苏已经不满足于只是薅物资,而是计划起怎么把察尔汗盐湖纳入他们大宋的领土。
他有眼力见地没有声张。说出去可不止是当不上太子了,而是会被怀疑是有精神病的程度。
——不是,你以为现在是大唐呢?
不过,在仪驾启程准备回宫,扶苏偷听到几位官员正在交头接耳,话里话外打起了西夏盐铁的主意。就说嘛,层层科考上来的人脑子就是好用,顺风局都不用他开历史挂的,他们自己就是挂。
这次大相国寺之旅,开局拉风,结尾凯旋,除了中间出了一点意料之外的小插曲外,其余一切都很完美。然而,正是小插曲才是攻势逆转的关键。
感谢西夏送的纯天然有机间谍。
……等等,西夏在相国寺安插间谍的事儿是他第一个发现的啊。
之前官家有意营造的“对西夏宝具”人设已经在几个老臣之间口耳相传。他们不会也结合今天发生的一切,在群臣之间传得更加神乎其神、风生水起吧?
扶苏想象着那个画面,咽了口唾沫。
幸好回程的路上大家都很高兴,也就没有来时那么讲究礼仪了。大臣们不按官衔大小站,而是三两相熟的走在一起,借机抒发心中激荡之情。
见状,扶苏也从自己的小轿里一股溜儿钻了出来,刻意放缓了步伐,远远地凑在大臣队列的边缘偷听。
听了一会儿,扶苏长松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