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的人像听到什么天方夜谭一样看着他。
苏轼彻底蔫巴:“好吧。”
最后还是扶苏点了一堆吃的,推着苏轼到了座位上。苏轼还没放弃,一路上还试图巡视师兄们的餐盘。但很可惜,都没有他想找的目标食物。
“到底叫什么名字啊那道菜!”苏轼哀嚎道,又抓住扶苏的胳膊不住摇晃:“赵小郎你从哪里拿来的啊啊啊!为什么就不问一下名字!”
当然是自己做的啊。
至于名字,说了你也一头雾水吧?
因为它叫——扬州炒饭。
看名字完全看不出原料和做法,和扬州的关系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更让扶苏讶异的是,现在的宋朝完全没人想出炒饭的作法,真是奇怪也哉。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样
很好吃吗?
等到真正上手实践的时候,扶苏才明白了。
他先说要一碗隔夜的米饭,就遭到了膳堂后厨所有人的注视:隔夜?米饭?你没事吧?
扶苏挠了挠头:“有什么问题么?”
“呃,可是,这位小郎,米饭隔夜难道不会馊掉么?尤其是近来天气炎热……还是说,您想要的就是馊饭?”
啊呀。扶苏一拍脑门。
忘记现在没冰箱了。
所以根本没有人会特意用风干米饭炒菜。
他重新提了一遍要求:“那就要一碗水分蒸干的米饭。放在锅里翻炒,加入炒好的鸡蛋和葱花。后厨今天还备了什么菜,也切成小块,一并放进去吧。”
后厨的人从一开始半信半疑地照做,再到撒下葱花的一瞬间,所有人都被油香葱香鸡蛋香混合米香的气味吸引住了,围到了锅前。
“这料看上去五颜六色的,可真好看。”
“好吃么,好吃么?”
在扑面的锅气中,掌勺的人先给扶苏盛了半碗(后面成了他吊苏轼胃口的道具),再给围上来的其余的每个人各分了一勺。所有人都顾不得烫嘴,一口囫囵塞了进去,旋即发出“唔唔”的惊呼声。
有的人搁下勺子,就两个字:“好吃!”
“这种做法,从前怎么没人想到?”
这其实是由于宋朝厨艺的强调“食物真味”,并不刻意追求复杂多层次的口感。但炒饭不一样啊,一粒大米里可以尝出米香、肉香、葱香、酱香,吃一口等于一下吃了几道菜,而且丝毫不串味违和,又有谁会不喜欢呢。
后厨掌勺之人立刻看向小扶苏,抓耳挠腮,一脸恳求地说:“赵小郎,那个,陛下他老人家驾临之日……”
“用这个招待他,岂不是刚刚好?”扶苏帮他补全了下半句:“以后也可以作为常驻菜,给学生们吃。”
整个膳房的人都面带喜色:“太好了!”
“多谢赵小郎!”
还有想给他行礼的,被扶苏眼尖制止了。
他能理解膳房这些人的心态,最近被膳委会的人压力得焦头烂额,又突然来了个迎接圣驾的任务。好不容易出现了一道惊艳而不奢费的菜,看到了曙光,运气好说不定还能得到官家的嘉奖。
他们可不得对赵小郎说一句谢谢么。就算是一开始对范纯仁派个三岁小孩糊弄他们不满的,这下也一点脾气也没有了,只剩下了完全的叹服。
扶苏怕他们谢起来就没完没了,连忙说道:“炒饭里的菜是可以更换的,还可以加酱调味,你们要不要多试试,谁能做出最合口的炒饭,最适合呈于御前?”
一句话,激得膳堂后厨之人斗志四起,立刻就地翻找起材料。看那副架势,恨不得把装调料的木盒剁碎了也扔进锅里,大火翻炒。
扶苏借机悄悄溜了出去,只膳房的头头打了个招呼,两人一起出了房间。外间比膳房内部透气许多,给扶苏带来一丝久违的凉意。他犹豫了片刻,还是说:“其实,我还有一道菜想试试。”
膳房的首领姓白,为人很是上道,当即特别激动地保证起来:“赵小郎,您就直说吧,想要做个什么菜?无论是山珍还是海味,我都给您买来!”
这可是在官家面前露脸的良机啊,花上多少钱都值得,就算他自掏腰包也一样!
扶苏哭笑不得:“不!不是!”
他把必备的原料告诉了白总厨,后者一脸懵:“这?没搞错吧?”
白菘?高汤?肉茸?
这能做出什么花样来?真的能呈于御前?
但炒饭让扶苏的可信度空前之高。他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备好了料,翘首以盼扶苏的下一次到来。与此同时,后厨的其他人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做出了自己满意的炒饭等待扶苏点评。
扶苏一进后厨的大门,就先打了个喷嚏。
“阿,阿嚏——”
他揉了揉鼻子,旋即不可思议地瞪大了眼睛:“不是吧?你们还往蛋炒饭里洒了茱萸和山椒?”
难怪后厨的空气这么冲呢!
“难道不、不能加么……”
“可以倒是可以。”不过他吃了几十年的炒饭,最多也只见过加一勺老干妈或豆豉酱调味的。直接加茱萸山椒本体的还是生平仅见。果然,还是没有被思维定式的人更有创造力啊。
扶苏舀了一口这诡异的炒饭,咂了咂嘴,味道居然诡异地不错粒粒分明的米饭里混着椒麻味,不重,恰巧能让味蕾泛起被刺激的涟漪。别人怎么样不知道,但四川人苏轼肯定会很喜欢。
一提到苏轼,他又想起此人只尝了一口炒饭后抓心挠肝的样子,不由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