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冲着小扶苏的,而是冲着他爹的,心中不免腹诽道:官家是怎么为人父的?唯一的儿子生着病了还放他出来白龙鱼服,结交的朋友还那般跳脱不稳重(苏轼:?),身边护卫也没有。
宫中一无所知的仁宗打了个喷嚏。
“阿嚏——”
在周围的内侍嘘寒问暖的关心中,他揉了揉鼻子:“恐怕只是秋凉,尔等不必大惊小怪。也不知道肃儿那边怎么样了,唉。”
也难怪仁宗突然想到了儿子,只因他的手中,正是皇城司上报的关于棉花种植的奏折。其上有云:田地里的棉铃已化果,从中抽出了如绒般雪白的丝线来。他们从中剥取了种子,已经在一处四周无人的皇庄中,择了一片肥地,播种下了第二批来。
待这一批棉花结果之后,就可以着手尝试用棉花做出制品了。
到那时,肃儿恐怕就能大展拳脚了吧?他答应过自己的事,还没落空过一件。
仁宗想象起那个画面,缓缓露出一个微笑来。旋即便让人准备起秋冬的衣服,等到时候送往国子监一趟。
他这份命令是在垂拱殿当中下的,没顾忌着旁人,好巧不巧被前来奏事的富弼听到了。
仁宗回过头来:“富卿来了,坐罢?”
“谢官家。”
富弼坐定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汇报起国事:“臣方才无意听见官家所言,成王殿下他,还要在国子监中念书么?”
仁宗状似“儿大不由人”的无奈,实则语气中满是炫耀:“是啊,富卿你也知道,他心思大,本事也大。暂由着他吧。”
富弼颔首,似有所悟:“原来如此。臣知晓了。”
而在仁宗看不见的角落,他的手指捻了捻手中一份折子,正是庆历四年汴京秋闱的举人榜。而他们谈论之人的名字,正高高挂于此榜之首。
昨日傍晚,欧阳修一从阅卷的考房出来,甚至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跑到他府上来找他诉苦,说自己可是倒了大霉。明明取士取了个英才,名声却要毁于一旦。
富弼:“谁?”
“今科解元,赵宗肃。你可知晓此人大名?他竟然年方四岁!”
富弼:“……”
认识,可太认识了。
作为成王微服私访事件的少数知情人,富弼都不知道该安慰欧阳修了:沮丧什么啊!你录取的可是成王、未来的皇帝啊!
但此事偏偏不能声张,他只能按捺住眼底的羡慕,安慰欧阳修道:“谗言只能风行一时,再往后十年、二十年再看呢?现在的风言物议,那时候说不定都会羡慕你!”
欧阳修愁眉苦脸,显然没有把他的话听进去:“但愿吧,借彦国吉言。”
他又不无埋怨地说:“大约是天意如此罢。原本秋闱的考官该是彦国你才对的。”
富弼:“……”
给我啊!我愿意!
错失机会的富弼,还不得不把秋闱的名单汇报上去。原本这只是件小事,区区秋闱不值得官家过目,但谁让解元是那一位呢?
但是既然陛下言谈之间仿佛知晓此事,还一副很支持成王殿下的样子,那么他为人臣子。就没必要开口了。富弼的手指径自略过这一本奏折,从下一本开始,开启了今日的奏事。
就这样,被蒙在鼓励的的仁宗,失去了唯一一次知道真相的机会。
而就在翌日,自从宋夏战争过后,就很少收到弹劾本的仁宗,突然被弹劾了。一看劾本上的名字:司马光?
仁宗:“?”
他当然认得此人了,给肃儿精挑细选的资善堂赞读。皇后曾私下告诉他,肃儿和这位严肃刻板的先生十分合不来。而肃儿去国子监后,这位先生则被仁宗物尽其用调入了台谏,果然干得风生水起。
他为什么要弹劾自己呢?
仁宗把自己最近做过的事情全都回想了一遍,好像……没什么问题啊。
他没有恼怒,只有满满的好奇心,翻开劾本一看,各种引经据典,文笔奔涌如滔滔大江的奏折,总结起来就四个大字——
父爱不足。
仁宗:啊?父爱不足?我?——
作者有话说:倒霉爹背大锅(
下一章写国子监rea
第79章第79章欧阳修什么都没做,除了……
仁宗回顾了一番自己给儿女当爹的生涯,摸着良心说,就算他不是天底下对子女最好的,起码远远比真宗皇帝对他要得多了吧?
但司马光的为人仁宗又是知道的,绝不会空穴来风。所以是哪一点,引起了此人的不满,以至于专程弹劾一封呢。
官家再仔细看了看奏折,终于看出了一点门道来:有许多细节是宫外人轻易不能得知的。司马光其人又格外刚正不阿,不会也没有门路窥视内廷。
……所以,绝对是那小子又在胡说八道了吧!
还什么“白龙鱼服者,当辨明水之浊清、泥沙俱下”,他难道不知道群众里面有坏人吗?难道很放心四岁的儿子独自居住在宫外吗?还不是肃儿他自己主意大得很,他这个为人君、为人父的都拉不住,只能从旁辅弼一二?
结果这司马光不知内情,只说他的不是!
仁宗想着想着就要气笑了,手心也突然发起痒来。若是扶苏本人在此地,免不了被狠狠一阵揉脑袋、揪鼻子。但官家左看右看,四周只有恭敬肃立、一言不发的内侍们,如同了无生气的雕塑,融入垂拱殿端严而安静的背景里。
他一手把弹劾的奏折拍在了桌上。有心想立刻把扶苏叫回来,但父子俩一贯靠着家书联络。官家顺了顺气,压下心绪拿起下一本奏折,才看了一半揪重重阖上,另起一张纸,在垂拱殿中堂而皇之地写起了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