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剧透,也是无奈之举。万一火药球没把伏兵给炸跑,反倒吓坏了自己人呢?狄青和扶苏商量过后转头就在军中散播了“神物”的消息,先做好铺垫,就算到时候宋军瞧见了,让他们不至于大惊小怪。
而现在,出征之际,所谓的神物被装在了密闭的箱子里。周围都用草木灰填住缝隙,被装在一个质量上乘的木箱里。木箱用桐油里外刷了三层,既防水又防火。
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保护火药球的性能,又不至于意外着火,灼伤自己人。
火药球自己是安全了,但狄青每每想到它们心肝都得颤两下。在出征的宴会上,他看到扶苏的笑脸,拿着酒的手都不稳了,几滴酒洒在了手背上,被眼尖的人看到。
官家眉毛一拧,做了个口型:狄卿……身体不适吗?
狄青的表情更奇怪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说,总不能说,官家啊,我是看你儿子笑眯眯,实则是个能让陆地起金光的杀神,反差得我心里难受吧?
这时候,罪魁祸首不得不登场了。他先示意狄青喝下酒,然后对官家笑着解围:“狄将军是心中有把握,所以才过于激动的。觉得胜利已然在望,是也不是?”
狄青道:“……还真是。”
官家会意地“哦”了一声。他是知道火药球的存在的,也亲自见过那被炸开的深坑。但见到遗迹和亲眼目睹爆炸到底是两码事。纵使知道扶苏意有所指,也忍不住提醒:“狄青,万不可横生骄馁。骄兵必败啊。”
狄青深深拱手:“臣谨听圣谕。”
心中却道:倘若有了火药球般神物,他还打不赢这一仗的话,那他真的可以挂帅归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了。
“狄将军。”扶苏忍不住重复一遍:“不知你是否记得,昔日在城外,我提醒过你四个字……速战速决。”
“速战速决!”狄青说道。
——
路途中的宋军发誓,这绝对是他们打过最舒服的一战。
因宋朝制度,举凡打过仗的士兵,得胜归来、有所封赏以后,都会被重新编入禁军。虽然下一次打仗时,他们大概率会被重新编入出征的军队,但是平日里他们吃的是禁军的粮饷,和其他禁军一起训练。
这也导致了此回出征的十万人中,既有老兵也有新入伍的新兵。其中,资历最老的,就是从宋夏战争中存活,又经历了西南广源州夺还之战,最后由被征入北伐军中的人了。
姚大就是这样一个人。
从前两场战争的死亡率来看,他绝对称得上一句幸运、一句精兵了。他身上的气质也很特殊,周围人都十分地服气他。每当行路的中途休息时,周围人都会自发围成一团,听他讲从前上战场的事。
“你们真是赶上好日子了。”
这是姚大最常说的一句话。
当然有不以为然的人,别过脸去,发出一声冷哼。上战场啊,九死一生的事,也能叫好日子么?倚老卖什么老?
姚大见状,当即拽起那人的衣领:“你什么表情?什么意思?”
那人的脸色瞬间涨红,周围人都冲过来劝架,姚大才把人放开,用力一把扔到生火的火堆附近。那人的脸立刻被土豆泥蒸熟的水蒸气埋住了一半。
“你以为以前行军,还能吃上这口热饭?我告诉你,以前生火吃饭的时候,我们只能点柴。休息的时间只有一刻钟,经常连饭都没熟我们就得咽下去,那饭里还有麸壳,生的把嗓子都划破了。不懂你在这里装什么?”
来从军的人,家里都穷,都吃过麸壳,知道那是什么滋味。闻言都后怕地咽下一口口水。于是开饭的时候,挖着碗里的土豆泥,都吃得格外喷香。
还有人默默地往姚大的碗里多舀了一勺酱。
“这酱,以前也是没有的。”姚大说:“真咸,真香!”
有人知道个中内情:“据说是因为太子殿下特地划拨了一批蜂窝煤,用来精煮了一批盐。煮出来的多了,就加进了酱里。”
“还好有酱下饭,不然这么多土豆泥,天天吃,吃得我难受。”
“哈。”姚大说:“我看你就是好日子过惯了!以前粮饷都发不下来的时候,看你叫唤不叫唤饿就对了。”
先前说话那人吐了吐舌头,埋头如旋风般吸入土豆泥去了。
姚大的话虽然不客气,却甚少人反驳。因为他们也知道他说得是对的。冬天没棉衣穿,日常只有掺了麸壳的粮食吃的日子,这段日子不过几年以前,他们就算不在禁军中当差,也起码是个少年,对从前都有些印象。
“那,还有呢?”
“还有……”姚大陷入了回忆中。
还有什么日子变好了的佐证吗?伙食上的已经说过了。棉衣是冬天穿的,现在用不上。除此之外,好像他也说不出来什么。但为什么,两次的感觉会截然不一样?
“大概是……感觉我们会赢吧?”
姚大说道。
这是一种很玄妙的感觉。姚大也不能准确地概括出来。九年前,他被征伐的时候,只知道敌人叫做“夏”或者“党项”,他们骑在高高的马上,身上盖着铁鹞子、刀枪不入。凡是有这样的人突入军中,同袍要么受伤,要么当场毙命。
有那么两三年,姚大的梦里都是铁鹞子冲他扑杀而来,血肉横飞。噩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好转呢?好像是狄将军点了他,南下去广源州的时候吧。那是他头一次意识到,自己不止是案板上的一块肉,还可以抬起手臂,奋勇杀敌。
这一次,姚大不仅知道,他们的敌人是乃是几十年对立的辽国。要夺回的土地,一百年前也曾经属于他们,那块土地上的人,和他们一样,说着带着口音的中原话。
不仅是姚大知道,千万和他被征发的禁军一样,也都知道。若说起源头……大约是每次都能听到的《求知报》吧。
那还有什么好说?不把失去的故土夺回来,他们何苦来从军呢?
而况……
“太子殿下不是准备了锦囊妙计吗?”姚大哈哈大笑道:“就算打不赢,肯定能让我们活命吧?”
锦囊妙计,是禁军当中掌握程度最大的成语没有之一。也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和诸葛亮高度关联。造出了棉花的诸葛亮是什么含金量,无需多言。
《求知报》第一篇,登的就是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