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们听闻后,纷纷表示惊讶。纳米技术在当时虽然有所提及,但将其应用于药物载体设计,并实现精准导航,无疑是超前且大胆的。
“宋医生,这种想法虽然大胆,但实现起来似乎困难重重。”一名资深专家提出了质疑,“目前我们的纳米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这种精确定位,恐怕……”
宋书汀知道他们的顾虑,但她有“预知”的支撑。她凭借着精确的“记忆”和巧妙的引导,详细阐述了这种“新型载体”的工作原理、材料选择以及潜在的优势。她提出的许多理论,都与未来微型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原理不谋而合。
“我们可以利用磁场效应,对载体进行外部操控,实现精准定位。”宋书汀解释道,“同时,在载体表面设计特定的分子结构,使其能够识别病灶细胞,定向结合。”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论证,团队最终被宋书汀的严谨和洞察力所折服。他们决定采纳宋书汀的方案,并全力投入到新型载体的研发中。
接下来几个月,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宋书汀凭借着“预知”的记忆,在材料合成、结构设计、控制系统等方面,不断提出关键性的指导意见。她甚至能够“预判”到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提出解决方案,让团队成员惊叹不已。
“宋医生,您简直是神了!这些问题我们还没遇到,您就已经想到了!”一名年轻的研究员激动地说道。
宋书汀只是微笑着说:“经验而已。科研就是不断总结和预判。”
最终,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纳米级精准药物载体”。这种载体能够将新型生物高分子材料精准地输送到肿瘤、感染部位等病灶,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并减少了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这项研究成果在军区乃至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军区医院立即组织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新型载体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都取得了显著疗效,挽救了无数生命。
国家卫生部和军事医学科学院都对宋书汀赞不绝口,称其为“医学界的奇才”。她的名字开始响彻全国,甚至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关注。许多国内外的医学期刊都争相报道她的研究成果,称之为“改变未来医学的先驱”。
军医院为宋书汀举办了隆重的表彰大会,授予她“国家杰出医学科学家”的荣誉称号。院长激动地握着她的手,眼中充满了自豪。
“宋医生,你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院长说道。
宋书汀站在领奖台上,望着台下掌声雷动的宾客,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她“预知”能力的帮助,更离不开她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支持。她已经不再是那个被书本设定命运的女孩了,她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