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笑了笑,让人取来一部书。
“这是长安大庄严寺的保恭大德,所制订的《佛门清规》,十大德全部参与订制,
另外京师诸寺三纲,以及陛下新赐封的一百多位大德,亦全部参与并赞成。”
本来中国佛教从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三例以后,即随时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之举,如支遁立众僧集仪度,慧远立法社节度,乃至梁武帝造光宅寺于金陵,命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用为后范,皆是其例。
如今寺院的组织,就是三纲制,上座、寺主、维那为三纲。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既名佛门清规,则这就是为如今佛门所制订的教规。
内容总共九卷,从寺院管理组织,到管理戒律,都重新制订。
虽然是以保恭大德为主撰,其余九大德,还有一百余位新封大德共同署名,但这套清规其实是出自李逸之手。
李逸则是把后来禅宗的百丈清规借用。
清规注重戒律。
百姓要守法律,僧人则要守戒律。
大唐如今的佛门,也是有着诸多宗派,各有不同,没有个统一的组织制度和管理规范。
李逸把保恭等十大德拉出来,编出这本佛门清规,就是要给如今混乱的沙门加个笼头,便于管理。
现有的三纲体系,李逸就觉得不足,
按新编清规,以后各寺组织的核心,是住持,由具道眼、有可尊之德的大德担任,需修行精进、通晓禅理,是僧团的精神领袖和修行楷模。
其职责是统理寺务,主持上堂说法,其居所称方丈。
这就是原来的上座,现在改为住持。
当然不是简单的改个名字,这里面也设置了隐藏条件,比如各寺住持需由大德担任,但大德,需由朝廷册封任命。
各寺的大德中推举一人,由朝廷授为寺院住持,其中德高望重的大寺的大德住持,可称为方丈,比住持名望高,而其它授封为大德,未担任住持,或是从住持职位上下来的,则是寺院长老。
在住持之下,
则是全新的执事僧体系,分工明确,分东序,主负责行政事务,和西序,主负责修行业务。
东序设都寺,总领院务,监寺,庶务管理。副寺,主管财务,维那,监察纪律,典座管炊事,直岁管农事。
而西序设首座,统领僧众,书记主管文书,知藏管经籍,知客负责接待,知殿负责香火,知沐管沐浴等。
废止三纲,寺院管理权集中于住持,
两序分工。
因为住持需由大德才能担任,而大德需由朝廷授封,故此清规的这套制度,其实就是把佛门寺院,也真正纳入朝廷的管理中来。
各寺住持,由两序执事僧和长老们推举,由前任住持推荐,但他必须得是大德,而大德得由朝廷赐封才行。
故此,朝廷才真正掌握各寺住持的人选,而寺中大权,又都归于住持。
除了组织架构的革新,
清规还订立了寺院运行机构,比如规定上下均力,僧众除了要严格遵守戒律,吃斋念经外,还得参与农耕、采薪、挑水等劳作,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过午不食,不食荤腥等等。
农禅并重,寺院自给自足。
此外,重大事务,僧团共议,而违反戒律,也有一套惩戒制度,若是犯了国法,则还要交与官府依法处置。
在这套清规下,
还有比较重要的核心条文,比如禁止僧尼蓄积八不净物,禁止寺院借三宝之名放贷收息营利。
《佛门清规》,就是在李逸授意下,有保恭等大德背书的佛门基本法。
从组织架构,到僧人戒律,
再到对僧人剃度规定,对财物处置等都有了统一规定。
这些规定,必须遵守。
由于这份清规九卷,
是十大德领衔编撰,一百多位大德署名参与,朝廷正式推行,
就拥有了极强的约束力。
白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