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学大会那阵席卷心灵的春风,并未随着礼堂掌声的平息而消散。相反,它化作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春雨,迅渗透进“金湾”基地这片干渴太久的土地,催生着万物复苏。
变化来得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却又顺理成章。以往需要层层审批、反复讨论、甚至可能因政治考量而无限期搁置的事情,如今以惊人的效率推进着。
基地新任政委和领导班子雷厉风行,一系列落实科学大会精神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迅出台、传达、执行。压抑已久的创造力与工作热情,如同开闸的洪水,奔涌而出。
最显着的变化生在项目层面。那些曾经因为各种原因(通常是政治原因或专家被“靠边站”)而被封存、被搁置的技术方案和科研项目,被重新提上了日程。
一天,基地召开技术骨干会议。会议室里气氛与以往截然不同。不再是以政治学习开场,而是直接切入技术主题。新任政委亲自坐镇,但言主导的是几位重新回到核心岗位的老总工程师。
“……经过研究决定,”一位头花白的老总工声音洪亮,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长风’项目,即日起正式重启!由徐志远同志担任项目技术总顾问!”
“长风”项目!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这是一个多年前提出的、极具前瞻性的预研项目,曾因技术难度大、所需资源多,更主要的是原负责人徐工受到冲击而被迫中断,相关资料被打入“冷宫”,尘封已久。
徐工——徐志远,听到自己的名字和这个久违的项目名称,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出难以置信的光芒。他嘴唇嗫嚅着,想说什么,却一时哽住。林卫东和马志军坐在他旁边,激动地用力握了握他的胳膊。
“老徐,”政委微笑着看向他,“这个项目当初是你牵头的,情况你最熟悉。现在条件好了,组织上希望你能把担子再挑起来,带着年轻人,尽快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保证完成任务!”徐工站起身,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但异常坚定。这一刻,他佝偻的背似乎挺直了许多,眼角的皱纹里都仿佛舒展开来。
会议一结束,徐工就像换了个人。他几乎是小跑着带着林卫东和马志军冲向基地那间布满灰尘的资料档案室。
“快!找‘长风’项目的所有资料!编号是cr--o到cr--!”他的声音急切而充满活力,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岁。
他们在落满灰尘的铁柜深处,找到了那几个沉重的、贴着封条的资料箱。撕开封条,打开箱盖,一股陈旧的纸张和油墨气味扑面而来。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设计图纸、演算手稿、实验数据记录,纸张已经泛黄脆。
徐工像抚摸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叠图纸,吹去上面的灰尘,眼神变得深邃而专注。“你看这里,卫东,”他指着一个复杂的结构图,“当年我们就卡在这个气动布局上,计算量太大,现有的计算机根本无法满足……还有这里,志军,你看这个材料疲劳曲线,当时的模拟实验数据远远不够……”
他滔滔不绝地说着,眼中重新闪烁起林卫东他们从未见过的、睿智而炽热的光芒。那是一种属于真正科学家的光芒,被压抑了太久,此刻终于得以尽情释放。
从那天起,徐工的作息时间完全被打乱了。他的小屋里,灯光常常亮到深夜,甚至彻夜不熄。桌子上、床上、甚至地上,都铺满了“长风”项目的图纸和资料。他泡在资料里,沉浸在数据中,时而凝神深思,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拉着林卫东和马志军激烈讨论。
“不行!这个参数必须重新核算!当年的假设太保守了!”
“老徐,您歇会儿吧,这都凌晨两点了。”
“歇什么歇!睡不着!一想到那么多时间白白浪费了,我这心里就揪着疼!得抢回来!必须抢回来!”
徐工真的像是在“抢”时间。他吃饭狼吞虎咽,走路带风,每天只睡很少的几个小时,整个人却精神矍铄,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老了,老了,”他常常一边揉着酸的眼睛,一边感慨,“没想到啊,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赶上这么好的时候!能看着自己心血的项目重新上马,死也瞑目了!”
不仅徐工如此,基地里许多像他一样的老专家、老工程师,都仿佛枯木逢春,重新焕了生机。他们被请回重要的技术岗位,担任顾问、负责人、评审专家。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技术讨论会的风气也为之一变。过去开会,先要强调政治正确,言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扣帽子。现在,会议的核心真正回到了技术本身。
“……我认为这个方案不可行,忽略了热障效应!”
“数据呢?你的依据是什么?不能凭经验说话!”
“我反对!应该先进行小规模模拟实验验证!”
“计算机资源必须优先保障我们组!我们的计算模型更关键!”
争论变得频繁而激烈,但目的纯粹是为了攻克技术难关。面红耳赤之后,往往是更深入的思考和更优化的方案。真理越辩越明,学术氛围空前活跃。林卫东和马志军这些中年技术骨干,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老专家们倾囊相授的经验,同时也大胆提出自己的新想法,碰撞出许多思想的火花。
曾被尘封的图纸重新铺上了绘图板,沉寂已久的实验室里再次响起了仪器运行的嗡鸣,计算机房的指示灯以前所未有的频率闪烁着……整个基地,像一台加满了油、检修一新的精密机器,开始全运转起来。
“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这不仅仅是徐工一个人的心声,更是整个基地所有科技人员共同的、强烈的紧迫感。他们被压抑太久的创造热情和对事业的忠诚,在这一刻得到了彻底的释放,化作了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的强大动力。
这些重新焕青春的老树,正在科学春天的阳光雨露下,奋力抽出新枝,迫不及待地要结出累累硕果。而基地,也正因为他们的倾力付出,悄然生着深刻的变化。
然而,所有人都意识到,仅仅依靠老一代的经验和恢复旧项目,还远远不够。世界科技的展日新月异,要真正追赶上去,还需要新的知识、新的思路、新的力量。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dududu三江奔流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