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三江奔流归大海啥歌 > 第26章 车窗外掠过的新旧中国(第1页)

第26章 车窗外掠过的新旧中国(第1页)

国际友人阿廖莎带来的热情与糖果的甜味,如同投入车厢的一颗暖石,漾开的涟漪渐渐平复后,旅途恢复了它漫长而单调的底色。列车告别了大站,重新加,以一种固执的节奏,持续不断地向着北方挺进。

硬座车厢里的乘客们,在经过最初的兴奋、交谈、以及与苏联专家互动的短暂高潮后,渐渐显露出疲态。有人歪着头靠在椅背上打起了鼌,出轻微的鼾声;有人拿出随身带的干粮,就着凉水默默地吃着;还有人凑在一起,用扑克牌玩着简单的游戏,消磨时间。小李也不再像刚开始那样亢奋,而是捧着一本《俄语成》,皱着眉头,嘴里念念有词地背诵着单词。石师傅依旧沉默,时而闭目养神,时而低头摩挲着他那宝贝工具包,仿佛那是他精神的锚点。

林瀚章却没有多少睡意。他坐在靠窗的位置,侧着头,长时间地、专注地凝视着窗外。阿廖莎的出现让他心潮起伏,但更吸引他注意力的,是车窗外那不断流动、变换的风景。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穿越,更像是一次在时间隧道中的穿行,直观地阅读着一幅幅新中国诞生初期最真实、最复杂的画卷。

列车轰鸣着,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缓缓驶过那座着名的、在战火中屡遭破坏又屡次修复的武汉长江大桥(此处应为艺术加工,武汉长江大桥建于年,但为表现跨越长江的意象,可理解为其他铁路桥或轮渡过程)。宽阔的江面,浑浊的江水,往来穿梭的船只,以及江两岸正在忙碌的码头,都显示出这条黄金水道的重要性。跨越长江,仿佛是一个标志,意味着他们真正离开了熟悉的华中地域。

继续向北,窗外的景色开始生微妙而持续的变化。最初湿润的水田、纵横的沟渠、散落的池塘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大片开阔的、略显干旱的旱地。作物也从水稻变成了小麦、玉米、棉花。土地的颜色从南方的深褐、暗红,逐渐变为更浅的黄褐色。村庄的样式也在变化,南方的青瓦白墙逐渐被北方的平顶土坯房、砖瓦房所取代。地理课本上的南北分界线,此刻以如此直观的方式展现在眼前。

然而,比自然风貌变化更触目惊心的,是战争留下的累累伤痕。

铁路沿线,时常可以看到被炸毁后勉强修复的桥梁。那些桥墩上往往残留着焦黑的弹痕和破损的痕迹,桥面则是用粗糙的木材或临时架设的钢梁支撑着,列车驶过时,会出令人心惊胆战的额外震动和异响,提醒着人们不久前这里还是战场。

一些制高点上,废弃的碉堡和水泥机枪工事如同丑陋的疮疤,冷冷地矗立在那里,黑洞洞的射击孔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残酷。偶尔还能看到一片被彻底摧毁的村庄废墟,断壁残垣,焦黑的木梁,荒草已经开始在瓦砾间顽强地生长,但那份死寂和荒凉,却沉重地压在人心上。

更有甚者,在一些田野里,还能看到巨大弹坑留下的痕迹,虽然已被农民们部分填平,但那与周围土地截然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依旧清晰可辨。

这些景象,像冰冷的针,一次次刺穿着林瀚章的视觉神经。他经历过战斗,见识过战场的残酷,但如此大面积、如此深刻地烙印在国土上的战争创伤,还是让他感到深深的震撼和痛心。这不再是局部的战斗,而是一个民族长期饱受战乱蹂躏的无声控诉。和平的来之不易,国家满目疮痍的现实,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方式,压在他的心头。

但是,这幅画卷并非只有灰暗和沉重。

就在这些战争的伤疤旁边,新生的力量正在顽强地破土而出,展现出惊人的活力。

田野里,早已有农民赶着耕牛,或是成群地使用着简陋的农具,开始了春耕劳作。他们弯腰忙碌的身影,与远处残留的碉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在用最原始也是最坚定的方式,宣告着生活的延续和对和平的扞卫。土地改革带来的希望,正激励着他们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播种下新的希望。

铁路上,并不只有他们这一列北上的专列。不时有满载着煤炭、木材、粮食的货运列车,喷吐着浓烟,与他们擦肩而过,呼啸着驶向南方,支援那里的恢复和建设。那些奔驰的货车,显示出经济血脉已经开始重新流动。

在一些河流沿岸,能看到正在兴修水利设施的工地。红旗招展,人头攒动,虽然工具简陋,但人们干得热火朝天。那是国家动员力量,试图从根本上治理水患、展农业的巨大努力。

更能让人感受到国家意志的,是铁路沿线偶尔出现的测量队伍和地质勘探队的营地。他们支着三角架,打着红旗,在荒野中忙碌着,显然是在为未来更多的铁路线或工业项目进行前期勘察。他们的出现,预示着更大规模的建设还在后面。

这一幅幅画面——残破的碉堡与春耕的农民、废弃的桥梁与奔驰的货车、战争的废墟与建设的水利——如同快切换的幻灯片,在林瀚章的眼前交错闪过。它们矛盾却又真实地共存着,构成了年初春,中国大地上最典型的景象:一个旧的、充满伤痛的时代尚未完全褪去,而一个新的、充满生机的时代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它的征程。

林瀚章的心潮,随着窗外的景象而起伏。阿廖莎带来的国际主义温暖,石师傅代表的工人阶级力量,以及眼前这新旧交替的残酷与希望并存的现实,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让他对自己北上的意义,有了比出时更加深刻、更加具体的理解。

他北上,不仅仅是为了响应一个光荣的号召,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事业的追求。

他北上,是要用工业的力量,用那冰冷的钢铁、轰鸣的机器、强大的能源,去彻底抚平这片土地上战争的创伤!去让那些碉堡永无用武之地,让那些桥梁坚固无比,让那些废墟上建立起新的工厂和城市,让田野里的丰收更有保障,让奔驰的火车满载着工业产品而非逃难的人群!

一个强大的、工业化的新中国,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对和平最坚实的保障。

他的目光变得更加坚定,内心的使命感如同车窗外不断延伸的铁轨,清晰而有力地指向远方。个人的离愁别绪,在这宏大的时代命题面前,似乎找到了最好的安放之处。

列车,继续义无反顾地向着北方,向着那片承载着共和国工业崛起梦想的黑土地,呼啸而去。窗外的景色,荒凉感逐渐加重,风沙似乎也越来越大。

严寒的北国,已然不远。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dududu三江奔流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