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握的双手,在长江不息的水声与远方未散的欢庆余音中,缓缓松开。那短暂的、却重于千金的触碰,已将两颗心的距离拉近至无限,无需更多言语,亦无需更多外在形式的羁绊。一种崭新的、沉静而坚实的默契,在他们之间悄然建立。
夕阳终于完全沉入了地平线,天边只留下一抹绚烂的晚霞,如同为这非凡的一日画上一个辉煌的句号。江面上的金色光芒渐渐被深沉的靛蓝色所取代,但对岸武汉三镇的灯火却依次亮起,越来越密,越来越亮,最终汇成一片璀璨的灯海,倒映在漆黑的江水中,随波摇曳,仿佛整座城市都在持续着白日的狂欢,不愿让这历史性的夜晚沉入黑暗。
节日的气氛,并未随着夜幕降临而消散,反而变得更加浓郁而温暖。街上依旧有零星的游行队伍举着火把、提着灯笼在行进,歌声和口号声时而响起,更多的是家家户户窗口透出的明亮灯光和隐约传来的欢笑声。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味和一种说不清的、混合着希望与喜悦的暖意。
林瀚章和周文瑾离开了依旧喧闹的江边主堤,沿着一条相对安静的沿江小路,慢慢地朝着各自单位的方向走去。经过下午到傍晚那极致的情绪爆和刚才那郑重的誓言,两人都陷入了一种平静而充实的沉默之中,但这份沉默不再有任何尴尬或不安,而是充满了相互理解和共享的余韵。
他们的步伐不自觉地放得很慢,似乎都想将这短暂而珍贵的独处时光稍稍延长。凉爽的江风吹拂着他们烫的脸颊,也稍稍冷却了过于激动的心情,让思绪变得更加清晰。
“真像一场梦。”周文瑾轻声开口,打破了沉默,声音里带着一丝恍惚和深深的感慨,“早上醒来时,绝想不到今天会生这么多……这么大的事情。”
林瀚章深有同感地点点头:“是啊。宣布成立的那一刻,我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冲到了头顶……后来游行的时候,看着身边所有人,工人、学生、老人、孩子……大家都像疯了一样高兴,那种感觉……”他寻找着合适的词语,“就好像……我们每一个人,都真正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不再是任人欺辱的奴隶了。”
“主人……”周文瑾重复着这个词,眼神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明亮,“是啊,主人。这意味着的不只是权利,更是责任。”她的思维总是很清晰地走向实际,“就像你说的,建设比打仗更复杂。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困难,恐怕不会少。”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未来,转向了他们自己。
“组织上……对你接下来的工作,有安排了吗?”周文瑾侧过头问道。她知道,像林瀚章这样有文化、又经历过战争考验的年轻干部,必然是建设急需的人才。
林瀚章沉吟了一下,说道:“还没有最终确定。但处里前几天开会吹风,提到党中央很可能要集中力量优先恢复和展东北的工业基地。那里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又是苏联援助的重点方向。处里可能……会抽调一批骨干北上支援。”他说到这里,语气变得有些不确定,也带着一丝征询的意味,“我大学读的是理工科,虽然没毕业,但底子还在。如果组织需要,我……我应该会报名。”
“东北……”周文瑾轻轻吸了口气,那意味着遥远的距离和严寒的气候,但她立刻点头表示理解,“那里确实很重要。‘十四五’计划(她指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已有酝酿)听说就是要以重工业为中心。你能去那里,一定能挥更大的作用。”她的语气里没有丝毫抱怨或不舍,只有对事业的支持。
“那你呢?”林瀚章急忙问道,关切地看着她,“医院这边……”
“我这里应该会稳定一些。”周文瑾回答道,“武汉刚解放,医疗卫生系统的整顿和重建任务也很重,非常缺人手。沈大姐和我们都可能要继续留在这里,至少短期内是这样。而且,”她的语气坚定起来,“公共卫生和医疗防疫,同样是建设新中国非常重要的一环。让人民群众少生病、看得起病、有药可用,这也是实实在在的建设。”
她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再次让林瀚章感受到了她那颗扎根于现实、服务于人民的医者仁心。他想起她曾经说过的“每个孩子都能打上疫苗”的梦想,如今,她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这个梦想努力。
“你说得对。”林瀚章由衷地说道,“工业是骨骼,医疗是血脉,都不可或缺。我们只是分工不同,目标都是一致的。”
这一刻,他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开国大典那声庄严的宣告,并不仅仅是胜利的终点,狂欢的理由。它更是一个信号,一声号角,标志着一段更加艰巨、更加漫长、却也更加伟大的征程——建设一个崭新、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正式开始了。
他们个人的幸福、情感、乃至未来的人生轨迹,都已经与这个新生国家的命运不可分割地、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国家的需要,就是他们前进的方向;国家的蓝图,就是他们奋斗的指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也许……我们很快就要分开了。”林瀚章看着脚下被路灯拉长的影子,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但更多的是一种接受现实的平静。
“嗯。”周文瑾轻轻应了一声,同样看着前方的路,“距离会很远,工作也会很忙。”
沉默再次降临,但这一次,沉默中酝酿着的不是离别愁绪,而是如何跨越距离、共同前进的思考。
“我们写信吧。”林瀚章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她,“无论我最终去哪里,无论你留在哪里,我们都保持通信。像以前那样,分享工作中的困难,学习中的心得,还有……看到的每一个进步。”他想起了那封石沉大海的、夹着迎春花的信,但这一次,他相信通讯会越来越顺畅。
“好。”周文瑾的回答依旧简洁,却毫不犹豫,“写信。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对她而言,这不仅是情感的维系,更是革命同志间交流经验、共同进步的重要方式。在那个年代,书信承载着远想象的情感重量和精神力量。
“还要努力学习。”林瀚章补充道,语气变得昂扬起来,“建设需要真本事。我得抓紧时间补习俄语,学习苏联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你肯定也要不断钻研新的医疗技术,提高业务水平。”
“当然。”周文瑾的眼中也闪烁着求知和进取的光芒,“我们不能落后于时代。”
他们就这样,在节日灯火点缀的江城夜色中,沿着江边慢慢走着,具体而认真地谈论着即将展开的工作、学习,谈论着对未来的种种设想。没有风花雪月,没有儿女情长,他们的对话紧紧围绕着“建设”这个核心,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务实精神。
然而,在这看似“革命”的对话之下,一种深沉而温暖的情感却在默默流淌。每一次眼神的交汇,每一次对未来的共同规划,都在不断地巩固和升华着他们在长江边许下的誓言。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与家国情怀、理想信仰紧密交织,在此刻,得到了进一步的淬炼和升华。它不再仅仅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更是志同道合的灵魂在伟大时代洪流中做出的共同选择,是愿意为了同一份事业、同一个梦想而并肩奋斗一生的坚定承诺。
走到一个岔路口,一边通向工业处宿舍,一边通向医院宿舍。他们停下脚步。
“就送到这里吧。”周文瑾轻声说。
“好。”林瀚章点点头,“早点休息,今天……太激动了。”
“你也是。”
没有拥抱,没有更亲密的举动,他们只是再次深深地看了对方一眼,那目光中包含了太多的内容:鼓励、信任、承诺、以及一份沉甸甸的、共同期许的未来。
“再见,文瑾同志。”
“再见,瀚章同志。”
他们用了最正式、却在此刻蕴含最深情的称呼道别,然后转身,向着各自的方向走去。
步伐坚定,背影融入璀璨的节日灯火和新时代的夜色之中。
个人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国家的史诗刚刚掀开扉页。他们的爱情与理想,如同这长江之水,奔流不息,与国同航,奔向一个充满希望却也注定艰辛的、新的。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dududu三江奔流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