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省的冬日比唐启想象中要冷得多。他裹紧了身上的棉袄,呼出的白气在清晨的空气中凝结成霜。城西兵营的校场上,一队新军已经列队完毕,枪械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报告大人,滇军新军第一营第三队集结完毕!"一个面容黝黑的军官向他敬礼,声音洪亮得让唐启耳膜颤。
唐启点点头,目光扫过这支队伍。五十名士兵分列五排,每人肩上都挎着一把崭新的夏尔步枪,队伍正中央架着一挺法制哈齐开斯机枪。
士兵们站得笔直,队列整齐得几乎与现代军队无异。但当他走近时,一股刺鼻的烟油味扑面而来,至少一半士兵的腰间都别着铜制烟枪,有些人的指甲还泛着鸦片特有的黄褐色。
"张队长,"唐启压低声音,“这些烟枪是怎么回事?”
张德彪——那位黝黑的军官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回大人话,弟兄们…习惯了。滇地湿气重,抽两口驱寒。”
唐启眯起眼睛。驱寒?鸦片瘾就鸦片瘾,找什么借口。但他没有当场作,只是淡淡道:“从今日起,军中禁止吸食鸦片。违者军法处置。”
队伍中传来几声几不可闻的叹息。唐启假装没听见,转身走向停在营外的马车。那里堆放着刚从军备库领来的三车硝石和硫磺,用油布盖得严严实实。
“出,目标螳螂川!”
队伍开拔时,唐启注意到城墙根下蜷缩着几十个衣衫褴褛的流民。他们像一堆破布般挤在一起,靠彼此的体温抵御寒风。
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孩子抬起头,脏兮兮的小脸上嵌着一双过分大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士兵们手中的步枪。
"停一下。"唐启勒住马缰。
他翻身下马,走向那群流民。随着他的靠近,流民们惊恐地向后缩去,只有那个孩子一动不动。
"你们从哪里来?"唐启问道。
沉默持续了几秒,一个头花白的老者颤巍巍地回答:“回…回老爷话,我们是从东川逃荒来的。矿上塌了,没活路了…”
唐启蹲下身,与那孩子平视:“想吃饱饭吗?”
孩子眨了眨眼,突然跪下磕头:“老爷收留!我会干活!我会…”
"起来。"唐启扶起孩子,转向老者,“你们中有多少能干活的人?”
经过简单筛选,唐启收留了三百名相对健壮的流民。张德彪在一旁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忍不住低声道:“大人,这些人来历不明…”
"滇省什么都缺,唯独不缺无处可去的人。"唐启打断他,“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就能为你卖命。”
螳螂川的山势比唐启预想的更为险峻。灰褐色的山岩犬牙交错,像是被巨斧劈砍过一般。在当地猎户的指引下,他们找到了一处隐蔽的山洞——洞口被茂密的灌木遮掩,内部空间却大得惊人。
"就是这里了。"唐启拍了拍潮湿的岩壁,回声在洞内久久回荡。
他迅分配任务:张德彪带领士兵在洞口建立防御工事;流民中会木工的负责搭建简易棚屋;其余人分成三组,一组开凿山洞,一组砍伐树木,一组准备伙食。
"大人,要造什么样的窑?"一个满脸炭灰的中年汉子问道。唐启记得他自称姓李,从前是景德镇的窑工。
唐启在地上画了个简易示意图:“我需要两种窑,一种烧制陶罐,温度不必太高;另一种要能烧制玻璃,温度越高越好。”
李窑工盯着地上的图形看了半晌,突然抬头:“大人懂行!这窑形制与西洋人的有几分相似…”
"明日你带人去钢铁厂运些煤炭回来。"唐启没有接他的话茬,“记住,要最好的无烟煤。”
夜幕降临时,山洞前已经搭起了十几个简易窝棚。唐启站在新挖的窑前,看着跳动的火光映照在流民们疲惫却带着希望的脸上。
那个大眼睛的孩子,他现在知道叫阿土。正小心翼翼地往火堆里添柴。
"大人,您要的东西。"张德彪递过一个布包,里面是几块晶莹的石英和石灰石。
唐启点点头:“明天开始制作玻璃。你挑十个机灵的士兵,我亲自教他们配比。”
接下来的日子如同上紧条的钟表般规律而忙碌。清晨,士兵们在洞口操练;白天,窑厂冒出滚滚浓烟;夜晚,唐启在油灯下绘制各种图纸。
流民们很快分成了不同工种:有的专门粉碎矿石,有的负责窑火控制,最机灵的十几个年轻人被选出来跟着唐启学习化学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