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重生之铁血滇军 > 第73章 基建狂魔(第1页)

第73章 基建狂魔(第1页)

回到昆明后,唐启立即召开了工程筹备会议。总督府的议事厅里坐满了各路精英,有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桥梁专家,有本地经验丰富的老石匠,甚至还有几位穿着长袍马褂的乡绅代表。

"诸位,"唐启指着墙上巨大的西南地图,"根据勘测结果,我决定采用’分段承包、竞赛奖励’的制度。"他用竹竿点着地图上标注的几个节点,“把整条线路分成二十个标段,哪个工程队先保质保量完成,奖励五十万银元!”

下面顿时议论纷纷。一个留着山羊胡的老者站起来拱手道:“督军大人,这法子是好,可咱们哪来这么多钱啊?老朽听说光是一台蒸汽挖土机就要上万两银元”

唐启微微一笑,从公文包里取出厚厚一叠文件:"这是上个月青霉素出口的账目。“他翻开扉页,上面赫然写着"壹仟佰万圆整”,“德国人买了我们的专利,法国人订了十万支针剂,英国人哼,他们嘴上说不买,最后还是偷偷通过荷兰商人下了订单。”

议事厅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个天文数字震住了。唐启合上账本,声音陡然提高:“这些钱,我一分不留,全部投入西南建设!铁路、公路、工厂、学校、医院我们要让全世界看看,中国人不是只会抽大烟的东亚病夫!”

就在工程如火如荼展开时,麻烦也接踵而至。

这天唐启正在工地上亲自指导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浇筑,前方高大的龙门架正在一点一点的用钢材搭建,李文彬急匆匆地跑来,脑门上全是汗珠子:“督军!不好了!英国领事带着兵舰到重庆了,说要找您’谈谈’!”

唐启冷笑一声,把手里的蓝图交给工程师:"终于来了。"他早就料到,青霉素的暴利和西南铁路的建设,迟早会触动列强的神经。

重庆码头上,英国领事穿着笔挺的白色制服,身后站着十几个荷枪实弹的海军陆战队员。见唐启只带着两个随从走来,他傲慢地抬了抬下巴:“唐先生,大英帝国不能容忍你在长江上游擅自修建铁路,这违反了《天津条约》!”

唐启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掏出一份文件:"领事先生,这是德国克虏伯公司与我们签订的铁路设备采购合同,价值八百万马克。"

他又掏出另一份,"这是法国兴业银行(法兴银行,不是那个国企)的贷款协议,年息仅三厘。"最后他直视着霍华德青的脸,"如果英国也想分一杯羹,我们欢迎。但如果想阻挠"他突然提高声音,“我西南六省二十万新军也不是吃素的!”

英国领事被这突如其来的强硬震住了。他当然知道唐启不是虚张声势,过去两年里,这个年轻人不仅大力展经济,还组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不仅收回了滇越铁路,还与袁大头大战了两次。

"你你这是要对抗整个西方世界吗?"英国领事色厉内荏地喊道。

唐启突然笑了,那笑容让领事先生后背凉:"领事先生,您错了。我们不是要对抗谁,我们只是要"他转身指向远处正在施工的工地,成百上千的工人像蚂蚁一样在崇山峻岭间忙碌,“要在这片祖先留下的土地上,挺直腰杆做个人!”

这场对峙最终以英国人的退让告终。消息传开,整个西南都沸腾了。工地上,工人们干得更起劲了;学堂里,学生们读书的声音更响亮了;连街边的小贩都挺起了胸膛,仿佛一夜之间长高了三寸。

年月,成都-攀枝花铁路的第一段——成都到雅安段正式通车。通车典礼上,唐启穿着一身没有军衔的制服,亲手将一面红旗插在火车头上。台下站着阿木支呷的父亲,老人穿着崭新的彝族盛装,浑浊的泪水顺着皱纹纵横的脸颊滚落。

"阿木啊,"老人颤抖的手抚摸着冰凉的铁轨,“你看见了吗?火车真的来了”

唐启站在一旁,望着远处绵延不绝的铁路线,思绪万千。他知道,这条铁路不仅仅连接了城市与乡村,更连接了过去与未来,连接了千千万万像阿木支呷这样普通中国人的梦想与希望。

年月,成都-攀枝花-昆明的铁路全线贯通,唐启第一次用基建狂魔的字眼在报纸上进行评论。消息一经报道,全国沸腾。基建狂魔的称号次在这块东方土地上闪烁。

随着铁路的开通,梁山的药材、攀枝花的钢材沿着铁路换成一批又一批的银元。

一九一四年二月的清晨,唐启站在彝寨小学那间茅草屋顶的教室外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配枪的皮套。这枪是他亲自改良的沙鹰,可此刻他满脑子都是教室里那些黑乎乎的小手,孩子们正用烧焦的树枝在刨光的木板上写字,每划一道都扬起细碎的炭灰。

"督军您瞧,这已经是方圆五十里最像样的学堂咯。"李根源操着浓重的云南口音,他新剪的短还带着理匠手艺不精的参差,“去年这时候,娃儿们还在跟着毕摩学画符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唐启没搭腔。他透过歪斜的窗框看见个扎麻花辫的小姑娘,正把写满字的木板往袖口上蹭,她要把"天地玄黄"擦掉好接着写"宇宙洪荒"。

三年前他刚穿越到这个时空时,第一件事就是改良了火药,可现在他突然觉得,能让这些孩子用上铅笔,或许比造出射程多五十米的步枪更要紧。

"李兄,你那个五年计划"唐启转身时踩到块松动的石板,差点崴了脚,“我是说义务教育的事,得加码。”

李根源掏旱烟的动作顿住了。"千所小学不够,要翻倍。"唐启从公文包里抽出沓文件,纸张边缘还沾着兵工厂的机油,

"百所中学太少,按每县两所来。高等专科"他突然卡壳,盯着操场上那面用大红布缝的西南工农旗,旗杆是根没刨皮的杉木。

远处传来毕摩做法事的铜铃声,混着孩子们参差不齐的诵读。唐启想起穿越前在档案馆见过的资料:一九一三年,全国小学生不足五十万。而现在他掌管的六省之地,适龄儿童就有三百万。

"督军?"李根源划了第三根火柴才点着烟,“您晓得这要多少银钱?光教科书”

"用这个抵。"唐启突然掏出枪里的子弹,"先给每个娃娃十支铅笔,要印着’华夏制造’的。"他说着突然笑起来,眼角挤出两道不符合二十六岁年纪的细纹,“咱们不能光会造子弹,是不是?”

三天后的晌午,唐启正在督军府批改《新算学》的校样,窗外炸雷似的滚过一声响。他条件反射去摸枪,却听见副官在院里喊:“是后山塌方!清水河要涨水!”

暴雨来得比电报局的加急文书还快。唐启赶到彝寨时,浑黄的河水已经漫过那座藤桥。他看见对岸有个穿粗布衣服的身影,杨玉兰老师正把孩子们一个个往高处推,自己却站在及腰的水里。

"抓住绳索!"唐启吼得破了音。亲兵们往河里抛的麻绳被浪头打得东倒西歪,像条垂死的蛇。

最后一个瞬间他看得真切:杨老师把教案本塞进怀里,双手托起个瘦小的彝族男孩。浪头拍过来时,她后背撞上浮木的闷响,隔着二十丈远都听得人牙酸。

最近有一部微电影《松山之殇》大家可以看看,这章从凉山支教的故事里而来,每年凉山都缺大批教师,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

喜欢o铁血滇云,开局差点饿死请大家收藏:dududuo铁血滇云,开局差点饿死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