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风裹着玉兰残香掠过窗棂,时宜指尖抚过青瓷笔洗,凉意顺着脉络漫到心口。
砚台里的松烟墨已凝结成暗紫色的痂,她忽然想起那年在西洲,师父总说研墨要三分力道七分耐心。
而如今,这方端砚里沉淀的,是几十个日夜的等待。
成喜捧着宣纸进来时,见姑娘正对着素绢出神。
月光从雕花窗棂漏进来,在她裙裾上碎成银箔,倒比那日在藏书阁初见时更清瘦了些。
"姑娘,墨重新磨好了。"
丫鬟话音未落,时宜已将羊毫浸入砚池,墨汁如血般顺着笔锋晕开。
笔尖悬在纸面三寸,迟迟落不下去。
宫墙深院里,更楼声一下下叩击着寂静。
她忽然想起师父教她写的第一个字——"善"。
彼时她伏在案前,看周生辰广袖垂落,腕骨在宣纸上勾勒出清劲的弧度,墨迹未干的字迹里仿佛藏着千军万马,却又比江南春水更温柔。
窗外传来夜枭的啼鸣,惊得她笔下微颤。
墨迹洇开成小小的团,像极了那年在中州城外,师父策马回头时衣袂扬起的弧度。
那时她站在长阶上,看着玄色披风消失在暮色里,竟不知是风迷了眼,还是泪水模糊了视线。
"师父安好否?"
终于落下第一行字,时宜望着自己的笔迹,恍惚看见师父执卷而立的模样。
他总说读书要读透字里行间,此刻这四个字,又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牵挂。
那年在西洲,师父教她读《诗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句子,曾让她红透了脸颊。
如今隔着千山万水,她倒真成了那隔水相望的人。
砚台里的墨渐渐见底,时宜唤成喜添墨,却现姑娘望着案头的镇纸怔。
那是块素面青玉,棱角早已被岁月磨圆,是师父离开前随手搁在她书案上的。
那时她只当是寻常物件,如今才明白,这方玉镇里,或许也藏着和她腕间玉镯一样的心事。
第二行字写得极慢,"南萧的玉兰开得早"。
墨迹未干,她的思绪却飘回了西洲的梅林。
那年腊月,她随师父踏雪寻梅,枝头残雪簌簌落在他肩头,她竟鬼使神差地伸手去拂,却在触及衣料的刹那红着脸缩了回来。
如今想来,那抹寒梅香,怕是永远留在记忆里了。
信笺翻到第三页时,更漏已过三更。
时宜望着窗外的残月,忽然想起师父曾说,月缺是常态,圆满才是意外。
可她却总盼着,能再见到西洲城头那轮满月,照着师父教她骑射的演武场,照着藏书阁里翻卷的书页,照着他眼底温柔的笑意。
"宫中诸事安好",写下这句时,时宜忍不住苦笑。
这深宫里的日子,哪有什么安好可言。
但她知道,若写得太苦,师父定会担心。
就像那年她染了风寒,却在书信里只字不提,直到师父快马加鞭赶回来,她才知道,自己的只言片语,能让那位沙场悍将乱了方寸。
最后一页,她迟迟未落笔。
信纸边缘已被指尖摩挲得毛,仿佛这样就能触到千里之外的人。
窗外忽然传来信鸽振翅声,她下意识抬头,却只看见漫天星斗。
那些闪烁的光点,多像西洲夜里的篝火,照亮师父归来的路。
终于,在落款处写下"念安"二字。
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像是泪水滴落的痕迹。
她小心翼翼地将信笺折好,装进细竹筒,系在信鸽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