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停在老街入口,许鑫背着装有样品的背包下了车,司机还不忘最后叮嘱一句
“许先生,吃完早点回住处,别往那些小路走啊!”
许鑫笑着应下,转身融入老街的人流中。
老街的路是青石板铺的,被岁月磨得有些光滑,缝隙里还嵌着细碎的草屑,走在上面能听见“咯吱”的轻响。
两旁的房子多是两层小楼,墙体是夯土混着红砖砌的,没做过多修饰,只在屋檐下挂着几串晒干的玉米和红辣椒
窗户上挂着彩色的纱帘,是本地妇女手工织的,风吹过时会飘起细碎的纹路。
偶尔有傣族姑娘穿着筒裙从店里走出,裙摆扫过地面,留下一阵淡淡的缅桂花香,身后跟着的小狗摇着尾巴,慢悠悠地走在石板路上。
许鑫没急着找酒店,而是顺着香味往老街深处走——
按照他的经验,越是热闹的景区,招牌亮堂的店铺,味道反而越一般,真正的地道风味,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摊小店里。
走了约莫五分钟,一阵浓郁的飘了过来。
路边没有高高的广告牌,只有几户人家在门口摆着竹筐,里面装着新鲜的菠萝和释迦果,摊主坐在小马扎上,摇着蒲扇,不紧不慢地和路过的邻居打招呼。
许鑫抬头一看,前方街角有个没有招牌的小店,只在门口搭了个简易棚子——
棚顶是用棕榈叶铺的,边缘垂着几串干枯的茅草,风吹过时会轻轻晃动。
棚子下摆着十几张塑料桌子,大多已经坐满了人,桌腿边靠着几个竹编的菜篮,里面装着刚摘的青菜。
有穿着工装的工人,袖口卷到胳膊肘,正拿着啤酒瓶碰杯;有带着孩子的本地人,妈妈用芭蕉叶包着米饭,喂给坐在竹椅上的孩子。
还有几个和他一样背着包的游客,正举着相机,拍着棚子旁挂着的腊肉和腊肠。
喧闹的说话声、碰杯声混着锅里的咕嘟声,格外有烟火气。
“就这家了。”
许鑫心里打定主意,走了过去。
店老板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正忙着给客人端菜,手里的托盘是用竹子编的,边缘磨得亮。
看到许鑫,他笑着问:“小兄弟,吃饭啊?几位?”
“就我一个,老板,来两个你们这招牌菜,点的人多的那种。”
许鑫放下背包,在旁边的空凳子上坐下——凳子是实木的,表面没刷漆,能摸到清晰的木纹。
老板愣了一下,随即摆手
“一个人啊?那可别点多了,浪费!我给你推荐,一个茅香鸡,一个泡鲁达,刚好够吃,茅香鸡是用本地的土鸡,加茅香草炖的,香得很;泡鲁达是咱们傣味的甜品,面包干泡椰奶,解腻!”
许鑫一听,正好是他没尝过的,连忙点头
“好!就这两个,老板,门口的桌子随便坐吗?”
“随便坐!你找个空桌等会儿,马上就好!”
老板说着,转身钻进后厨。
后厨没有玻璃门,只用一块蓝布帘挡着,能看见里面的土灶上,一口大铁锅正冒着热气,旁边堆着几捆刚砍好的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