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王朝辅见皇帝沉默,便轻声提醒:
“陛下,英国公已在殿外候着了。”
“宣!”
张维贤快步走进殿中,刚要行礼,就被朱由校拦下:
“老国公不必多礼。”
“臣谢恩。”
“军营那边准备得如何?”
张维贤拱手答道:
“全军已整装待。听说要出战,将士们个个兴奋,士气高涨。”
“盔甲、兵器等军械大多已配备妥当,马匹和后勤也已安排完毕。神机营的青铜火炮、火绳枪、流光神机箭已换装大半,最后一批正在兵工厂赶制,预计十日后可全部完成。”
朱由校对英国公张维贤始终心存感激。若没有他亲自操持诸多事务,羽林军不可能这么快步入正轨。
“朕要的十万石粮草,还有肉干,准备得怎样了?”
“回陛下,猪羊肉干已全部腌制完成,现在正加紧风干。”
“十万石粮草三日前已备齐,臣已经开始安排制作干粮。”
“好,老国公果然不负朕望,是我大明栋梁之才。”
张维贤躬身谢过,随后从怀中取出一张纸递给皇帝:
“陛下,这是郎中和兽医的名单,还有他们开出的药方,以及已经备好的军用药物。”
朱由校先翻看了药物清单。
诸葛行军散他认识,但“定心丸”这个词却让他有些疑惑。这名字他是在后世听过,可在当下的医书中从未见过。
明朝真的有这药?
“老国公,这定心丸是什么药?有什么作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回陛下,这是民间一种很实用的药,能安定心神,让人在惊恐或痛苦时镇定下来。”
“臣已在伤兵身上试过,确实有效,服用后伤口疼痛感减轻不少。”
朱由校感到惊讶。自己看过不少古籍,可从没听说过这种药。
“这药是谁配制的?”
“回陛下,是从浙江一位书生所着的书籍中取来的方子,此人名叫茅元仪。”
茅元仪这个名字一出,朱由校立刻恍然大悟。
自己怎么把他给忘了?
对明末历史略有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位可是个奇才。他所写的《武备志》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连孙承宗都对他十分欣赏。可惜他无功名出身,在当时屡遭排挤,郁郁不得志,最终在忧愤中去世。
如果自己没记错,《武备志》就是在天启年间成书刊印的。这么一个大才,决不能浪费。
“老国公可知此人现在何处?”
“臣不知。”
朱由校只能叹息一声。此人确实有大才,尤其精通火器与军事,他的《武备志》更是一代经典。
“老国公辛苦一趟,帮朕找到此人,一旦寻到,立刻召他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