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皱眉说道:
“可是草原不同于内地,地势开阔,陛下想伏击几乎不可能。反观鞑虏骑兵来去如风,占据着绝对优势。”
“而且我军对草原环境陌生,万一迷路怎么办?”
朱由校拿起一根树枝,笑着回应:
“这正是朕接下来要说的重点。”
“朕真正的目标,并不是靠这两路军队正面迎战林丹汗,那两路只是偏师。等他们出关之后,朕将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从喜峰口出,直抵承德。”
“朕要用声东击西之策。鞑虏脑子一根筋,根本想不到那么多。他们满脑子都是怎么活捉朕,好捞取更大的好处。”
王在晋笑着点头:
“陛下这计策,连臣等都被瞒过去了。臣还以为陛下真要这么出兵,苦思不得其解。原来陛下早有安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朕之所以不告诉诸位,是不得已而为之。朝堂上耳目众多,军机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战,是我大明的关键之战。打赢了,可震慑其他部落,稳住北疆数年安宁。”
“若是输了,恐怕会有覆灭之灾。大明十年内再无力量抗衡鞑虏,只能任其横行。那些居心叵测的人,也一定会趁机作乱。”
朱由校闭眼沉声道:
“朕不能不谨慎行事,必须确保这一战万无一失。”
“况且朕这次,就是要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真正的意图,自然不能提前泄露。如今,全天下都知道朕是两路出兵。”
“正好借这个消息迷惑鞑虏,一举两得。”
大家纷纷认同,皇帝的顾虑合情合理。他思虑深远,连最坏的结果都已纳入考量,这是众人不及之处。
朱由校的构想虽稳妥,但若真正落实,两支偏师的主帅人选,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陛下,这两路大军由谁统率?兵力又将如何调配?”
“朕将以骁骑营八千骑兵为骨干,从神机营抽调四千火器兵,再加泰山营三千重甲兵,配合喜峰口守军,共计两万人出关。”
“古北口一路,由虎贲营两万人为主力,配合泰山营与神机营余部,共计两万五千人。”
“至于宣大方向的五万人马,则从张家口出。”
原来陛下早有全盘打算。难怪泰山营和神机营都配备了大量马匹。要深入草原作战,机动性必须跟上。战马不够,骡马也可用,即便不能冲锋陷阵,也能驮运物资与盔甲。
至少行军度提升了。有马就是有马,总比没有强。前朝赵二北伐时,不也骑着毛驴上阵?虽然最终惨败,但至少曾尝试。
“至于人选,朕打算让王爱卿暂任宣大总督,统管两镇军务。期间,政事也由爱卿一人裁决。”
王在晋负责一路兵马,众人早有预感。自皇帝宣布亲征以来,他们便猜到了这一安排。
没人提出异议。尽管以王在晋的资历担任总督,略显屈就,毕竟这一职位通常由兵部侍郎或佥都御史兼任。
“王爱卿,这一路兵马朕就托付给你了。你可以从虎贲营带五千军士,周文刚与吴胜可作为你标营的将领。”
所谓“标营”,是明末官僚体系下的特有编制,代表统兵文官的直属部队,类似于武将的家丁,负责护卫中军与主帅安全。
但它与“家丁”不同之处在于,标营仍受朝廷调度。皇命在身,他们仍会听从。而家丁则是彻彻底底的私兵,眼里只有主人,朝廷与皇命,未必作数。
若是只给个虚职,他们或许嘴上应承,但实际配合程度就难说了。
搞不好,一触即溃,甚至未战先逃,也并非不可能。
唯有恩威并施,才能压制住这些不安分的念头。无兵无将,便难成大事。
“等户部粮草到位后,你便可启程。”
虽然皇帝自己也带了一万石军粮,但那是为了保障羽林军后勤所需,非到紧急关头,不会动用。
边镇兵马归兵部管,不是他朱由校的私军。他自然不愿做那出钱出力却落不到好名声的冤种。
“届时我会再派一队锦衣卫归你调遣,务必将宣大地区的军队牢牢掌控在手中,防止他们表面答应、背后敷衍。粮草供应也必须掌握在我们手里,先给点好处稳住他们。”
“我还会赐你尚方宝剑,凡是违抗军令、临阵退缩者,你可直接斩杀,用这些人头来震慑三军,树立大明军威!”
王在晋躬身回应:
“臣谢主隆恩,定不负陛下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