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刚坐下,就听见邻桌传来一声冷笑:
“你懂什么?那些建奴的人头都运到昌平去了。前两天皇上祭祖,用的就是这些级,在定陵堆成了京观。”
“你怎么知道?”
“我爹是朝廷大员,这种事会不知道?”
那人语气傲慢,众人一听是官员之子,纷纷附和,拍起马屁。
唯独旁边一个粗壮汉子一言不。他冷冷扫了一眼那公子,眼神中满是不屑。
马祥麟凑近朱由校耳边低声道:
“陛下,这人不像是汉人。”
“等他走时,你跟上去问清楚。”
“是!”
那人喝完酒,起身离开。马祥麟带着两个侍卫也跟了出去。
果然,此人是蒙古人。他们外貌与汉人相差无几,只要稍作打扮,很难分辨。
“动手,别留手!”
那人察觉不对,刚回头就被刀鞘砸中头部,当场昏倒。马祥麟命人将他拖入小巷,准备审问。
……
“琴儿,这元宵味道怎样?”
“公子,这味道真好,和家里的差不多。”
朱由校尝到了这个年代的第一口元宵,口感确实不错。虽说比不上后来的美食,但已经算是软糯香甜,令人满意。
他随即动起了脑筋,若是能在各地开起连锁小吃店,生意定然火爆,赚个小财应该不难。
回宫之后,就要开始筹划这件事。光靠抄家财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以后花钱的地方多得很,动辄就是百万起步,不做点高利润的事根本撑不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单握刀笔之权还不够,财政大权也得牢牢抓在手里,否则终归还是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朱由校在京城内城转了一圈,随后便去了外城。
看着外城的景象,他不禁感叹,同住一城,差距竟如此之大。
外城远不如内城热闹,尽管也有不少人走动,但神情中少了悠闲,多了疲惫。
街上多是做工之人,挑担的、扛货的随处可见,只为了养家糊口。
朱由检看到这些,也有些动容,便问兄长:
“大哥,同是京城百姓,怎么过得差这么多?”
“你问得正好。在我大明,他们已经算是过得去的了,至少能吃饱穿暖。”
“可其他地方的百姓就没这么幸运了,若有机会,我带你亲眼看看。”
朱由检听后不解。他的师傅们不是常说,如今大明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吗?怎么皇兄说的不一样?
朱常洛对儿子们一向疼爱,登基后还特地安排了翰林院的两位文臣给朱由检授课。可惜,这番好意却未必带来了好结果。
朱由校心中暗想,若按原本的历史展,十年后各地灾荒不断、民不聊生,那时再后悔就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