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大明之铁血 > 第60章 声东击西之策(第1页)

第60章 声东击西之策(第1页)

大军日夜兼程,整整两天后,朱由校终于在二十七日晚抵达密云。

这座小城,早已修缮一新。

这里是军事要地,必须保证基本的防御,这也是他早前命李之龙带领五千士兵与一万石军粮提前十多天赶往密云的原因。

就是为了打前站,做好大军后勤与驻扎准备。

李之龙已在城外等候多时,掐准了时间前来迎接,没有等太久。

“启奏陛下,城内所有可住之处臣已安排妥当,军营也搭建完毕。但此城太小,容不下五万大军,故在城西山谷设下营地!”

“好,入城!”

羽林军连续两日急行军,走了将近两百里,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好在军中骡马众多,辎重大多由车马代劳,少了肩挑背扛的辛苦。

“宣大两镇的将领到了何处?他们的兵是否已集中完毕?”

早在十日前,朱由校就命兵部下达命令,要求宣府、大同两镇总兵迅集结兵力,于宣府待命,并限令两镇的主将与参将在三月初一前到任复命。

“回陛下,最新消息是,宣府三万兵马四日前已集结完毕,将官全员到齐。”

“大同的兵马刚刚完成集结,三天前才出,估计还要日才能抵达宣府。”

太慢了!这集结和行军就花了半个月,比蜗牛还慢。

“传朕命令,所有将官和部队必须在初一前到达宣府待命,迟者军法从事!”

王在晋上前说道:

“陛下,边镇之兵恐怕难堪大任。臣以为,若要出关,应从中挑选精锐,方可随军出征。”

“我军以步兵为主,面对蒙古骑兵本就吃亏。十万大军分两路出击的策略,还请陛下再斟酌。”

杨嗣昌、陈奇谕与羽林军诸将也觉得王在晋言之有理。陛下虽通兵事,但这样的问题,未必没有疏漏。

朱由校让人展开地图:

“你们看,这是林丹汗的都城察汗浩特,离古北口一千多里,距宣府更有一千五百里之遥。”

“以骑兵的度,光是从他们都城南下就得十几天,再加上集结、传令的时间,我们至少有半个月的准备期。这段时间若能善加利用,足以办成许多事。”

王在晋再问:

“陛下为何认定林丹汗一定会亲率主力南下?万一他不来,我军如何应对?”

“鞑子行踪不定,居无定所。若我军找不到其部落所在呢?”

“岂不是白白耗费军粮,空手而归?”

王在晋这番话不无道理,因为这是敌人惯用的战术。

你出兵又如何?我不与你正面交战,拖你一两个月,等你粮尽兵疲,我再突然袭击,这样的仗,赢不了。

这也是历朝历代中原王朝很少主动出击游牧民族的原因,因为那是一场豪赌。

大汉历经三代贤君,还有像孝文皇帝这样的圣主治理,用七八十年的积累,才支撑起汉武帝一次漠北远征。其中耗费之巨,可见一斑。

永乐皇帝第五次北征,除了头两次狠狠打击了北边的部落,后面的几次基本上可以说毫无成果。

敌人都知道打不过你,干脆就不打了,你不来打我,我自己躲起来不行吗?

朱由校微微一笑,开口说道:

“别担心,朕对林丹汗的性格很清楚,他一定会来,而且会来得非常快。”

大臣们听得一头雾水。皇上从未与林丹汗交过手,怎么会说自己对他如此了解?皇上向来不是冲动的人。

只要是了解过明末历史的人都知道,林丹汗是个什么样的人。朱由校当然也清楚。

那是由检的亲哥哥,同父异母的兄弟。

性格多疑、心胸狭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他有很多想法,但执行力几乎为零。

最致命的是,他非常固执。一旦得知大明皇帝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亲自跑到草原上来,他肯定乐坏了。

在他看来,这就是个不晓得天高地厚的小毛孩,自己送上门来找死,没什么好担心的。

再看他的性格,必定轻敌冒进,想用最快的度击败朝廷军队,最好活捉皇帝,提升自己在蒙古各部的威望。毕竟明朝以前还真出过这种事。

一个整天幻想着恢复成吉思汗伟业的人,怎么可能放过这种难得一遇的机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